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八下·通榆期末) 班级开展了“以和为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在图书馆搜集了关于“和”字的材料,请与他们一起解读。

    “和”的古字

    材料一:

    “和”是个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解的那个“”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间屋子,里面悬有三个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是音乐合奏——合奏的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和谐之思》)

    材料二:

    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广韵》)

    1. (1) 根据材料一,可推测“和”字的起源与有关;根据材料二,可推测“和”的意思是
    2. (2)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既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也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下面对于“和而不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 B . “和而不同”,就是表象上要相同一致,内在也要和谐统一。可以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 C . “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D . “和而不同”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相互尊重与理解。
    3. (3) 一同学找到了几则“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请你帮他去掉不符合要求的一项( )
      A . 故宫的三大殿被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B . 商人们常说“和气生财”。 C . 国人拜年时互道“大吉大利”。 D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4. (4) 放学后,你和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跑到操场上准备打篮球。这时,又来了另外一个班的同学。“我们先到!场地该归我们。”“凭什么?场地又不是你们班的。”大家互不相让。此时,请你用“和”的理念来劝说,化解这场争吵。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