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下·霞浦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们都深切地感受着文艺的重要作用,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每一个作家艺术家,都是向着天空的梦想者,为了梦想在漫长艰辛的艺术道路上跋涉。在这条道路上,那些根本的信念像星辰一样指引着我们,我把它提炼为三个至关重要的词,那就是时代、人民和创新。

    体现着时代高度、描绘着时代气象的文艺作品,必定构成一个时代的精神地图。而要绘就这样的地图,作家艺术家们必须深刻认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总书记的话深刻地揭示了柳青的力量所在,也是周立波和那一代的许多前辈作家的力量所在,那是一种将对时代的总体把握与广大的生活世界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的非凡能力。这来自他们对人民生活的熟悉和了解,同时也是因为柳青、周立波全身心地投入到党领导广大中国人民建设新社会、开辟新生活的实践探索,他们和人民心连着心,共同生活、共同前进。

    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心和方向。对人民的理解,也许再多的概括和论述,都不如来到天安门广场、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那一刻的领悟和感动。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上,铭刻着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伟大斗争和光辉历史。人民就是在这伟大斗争中凝聚起来创造历史的主体,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奋斗使我们深刻地、牢不可破地团结在一起,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这是对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的重大理论创新,这表明,为了人民、走向人民,是一个从具体到总体、从总体回到具体的辩证动态过程,在人民创造历史的总体性视野中蕴含着生活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差异性。

    人民既是文艺的源泉和目的,也是文艺的根本方法,新时代的文艺铸就高峰,就是要让文艺的声音在一个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心灵中回响,让文艺讲述的故事既是“我们”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同时也是面向世界面向人类的中国故事。

    大家可能都看过《只此青绿》,看过《唐宫夜安》,还有令人惊艳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全中国和全世界的观众怀着惊喜和感动沉浸于动人心弦的表演,我有时甚至会屏住呼吸,就像看着从心里长出的蓓蕾在眼前缓缓地开花。这样的艺术既熟悉又陌生,它是有根的,又是向着天空、向着现实生活绽放的,我们从中能够与悠久、深厚的传统亲切相认,但同时它又是新锐的、现代的,涌动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活力和梦想,拓展着人们想象和感受的边界。这些被广大观众称为“国潮”的作品,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有力地诠释了作为艺术实践的创新的丰富含义。

    (摘编自《让中国精神的灯火在新时代的文艺高峰上闪亮》)

    材料二:

    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对此,著名词作家阎肃有着很深的体会,他认为,文艺创作要“接地气”,就是要说百姓听得懂、喜欢听的“大实话”。为了倾听普通百姓的“心声”,阎肃无论走到哪里,都跟各行各业的人迅速打成一片,站岗的、扫地的、修脚的……都成为了他生活中的朋友。

    战士们爱听阎肃的歌,曾询问他“为什么你的歌里面总有那么多我们没听过的新词?”阎肃乐了,他透露,自己的创作能够不断出“新”,除了靠知识的积累,还得熟悉生活,接地气,和老百姓心相通。“我看我们的前辈都是这样做的。没有人民群众,没有火热蓬勃的生活,自己坐在屋子里瞎编是没有用的,是编不出来的。”阎肃认为。

    为了写出“接地气”的作品,阎肃也有过担忧,“我老想和时代同步。我今年85了,老觉得自己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时代列车’,很怕突然有一天它把我给扔出去。”阎肃谈到,例如“点赞”“吐槽”之类的网络语言,虽然一开始他不懂,但他会想去尽力“捕捉”这样新鲜的词语。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阎肃常常跟年轻人交朋友“我喜欢和年轻人交朋友,大家有彼此心的交流,心与心的共鸣,—交流,我就从他们那得到好多好多语言、思维。”阎肃高兴地说。

    (摘编自“回望文艺工作座谈会一周年”系列访谈)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艺有着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体现,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文艺作品应当体现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 B . 作家艺术家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方能创作出展现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 C . 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奋斗使中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人民不仅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是作品创作的源泉和目的。 D . 《只此青绿》《唐宫夜宴》等文艺作品登上舞台,因其动人心弦的表演,令人惊喜和感动,所以被广大观众称为“国潮”。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柳青、周立波等老一辈作家优秀的创作精神,引领了时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 B . 人民英雄纪念碑让我们看见“一个一个具体的人”,他们有爱恨有梦想,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C .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对“人民”的理解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都有其不同的理解。 D . 阎肃牢牢把握文艺创作的关键,85岁仍然学习网络语言,是希望自己的创作能够与时俱进。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戏曲栏目《梨园春》中一选手把中国传统的凤冠霞帔改成全白色的。 B .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文艺创新贵在“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 C . 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的步伐。 D . 《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文艺精品擦亮了中国历史文化名片。
    4. (4) 新时代的文艺铸就高峰,需要哪些必备条件?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5. (5) 两则材料均谈及“人民”,却各有所侧重,请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