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下·玉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强国是其中应有之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必须走属于自己的文化发展之路,这就是说,不能跟在其他国家后边亦步亦趋,而是应该自信自强地举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心聚力,以富有活力的现代文化展示当代中国形象:同时,也不能故步自封,而是应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激发我国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文化发展的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发展的导向,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巩固壮大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通过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行持续深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人心。要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促进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能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我们应该提高中国文化形象的自塑能力,以中国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进步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讲好中国故事,以世界能够听得懂的语言传播好中国声音,以理性包容的叙事方式展现当代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互动、在充分的交融互鉴中促进文明丰富发展。

    (摘编自韩震《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材料二:

    文化的目的在于“教化”,以“文”化“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个人的肉体终将消失,但精神可以永存。这种精神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

    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鼓舞人心,带来强大的精神力量,文艺书籍作为文化的价值承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由此可见,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会因国界、语言的限制而囿于一隅。孔子的言说不会局限在中国传播,同样,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托尔斯泰的小说不会因为它们是英文和俄文作品而无法流传到世界各地。

    事实上,文学的价值不仅可以激发国人杀敌报国、唤起大家普遍的同情心和悲悯情怀,而且对创作者超越自我、激励自身也是十分重要的。太史公曰:“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生命意义的“三不朽”,“立言”即是其中之一。文学让人体验和感受不同的人生,文学作品让作家的生命得以延伸。这种精神动力,看起来是个人的,又何尝不是一个国家、一个集体、一个民族的缩影呢?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不仅是一个人面对挫折、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情感支柱与坚强保障,更是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不屈灵魂,只要精神不倒,坚持下去,奋斗下去,就会有奇迹出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沧桑,经历了多少大灾大难,但都没有沉沦下去,一次次坚持,一次次奋斗,终于迎来了和平盛世。

    文艺的根本精神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包容与尊重。当今是一个流动的时代,中国人出现在世界各地,融入到各国人民的生活中,世界各国人民也积极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我们不仅要敞开胸怀,与世界人民平等对话,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为我所用,而且要自信地与世界人民分享中国经验的丰富内涵,让世界人民感受中国人民的苦乐、希冀与梦想,不断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也不断丰富我们自身对于世界的认识与想象。

    (摘编自聂茂《坚定文化自信,奏响文化强国的盛世壮歌》)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可反映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B . 复制他国发展之路与故步自封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均不可取,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C . 孔子的言论、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托尔斯泰的小说能跨语言与国界传播,是由于它们都是文艺书籍,承载了各自的文化。 D . 优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能够激励读者与创作者,还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二都涉及“文化自信”的话题,材料一侧重于方法而材料二侧重于意义和作用。 B . 开展“清明祭英烈”“学雷锋读书会”等活动,是巩固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的必由之路。 C . 中华民族历尽沧桑,迎来和平盛世,这得益于文化中强大的精神力量具有“教化”作用。 D . 开放自信地与世界人民分享中国经验的丰富内涵,能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周易·系辞》:“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指爻辞。) B . 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 . 贾岛《题诗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D . 陆游《示子遹》:“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4. (4)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请结合文本分析。
    5. (5) 屈原在《离骚》中喜欢用“香草美人”寄寓自己的人格追求和精神思想,屈原也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