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河源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因仓困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

    或曰:管仲雪桓公之耻于小人,而生桓公之耻于君子矣。使桓公发仓困而赐贫穷、论囹圄而出薄罪,非义也,不可以雪耻;使之而义也,桓公宿义,须遗冠而后行之,则是桓公行义非为遗冠也?是虽雪遗冠之耻于小人,而亦遗义之耻于君子矣。且夫发困仓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第三十七》)

    材料二: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

    长孙皇后遇疾,渐危笃。皇太子启后曰:“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 , 冀蒙福祐。”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上每示存异方之教耳,常恐为理体之弊。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赦令第三十二》)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谋小仁者A大仁B之贼C故D我有天下E以来F绝不G放赦。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耻,指感到耻辱,“越国以鄙远”的“鄙”指作为边界,两者用法相同。 B . 发,指打开,与《促织》“窥父不在,窃发盆”中的“发”意思不相同。 C . 危笃,指非常危险,多指疾病而言,与现代汉语中的“病危”意思相同。 D . 入道,指皈依宗教,出家为僧尼或道士。古人认为度人入道会有福报。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桓公酒醉后丢失了帽子,三天不上朝,管仲建议他通过处理好政事来洗雪耻辱。齐桓公非常赞同,于是赏赐贫穷的百姓,赦免轻罪的囚徒。 B . 有人认为,如果齐桓公的行为合乎道义,那么他以前不做这种合乎道义的事情,偏要等到丢失了帽子后才来做,他实行道义的动机就有问题。 C . 蜀国先主常听陈元方、郑康成讲说治乱之道,但未听他们说到赦免。诸葛亮赞同先主之见,又有鉴于梁武帝的教训,因此治理蜀国十年不赦。 D . 长孙皇后患病,医药未能治好,皇太子准备请求皇帝赦免囚徒,并度人入道,来为皇后祈福。皇后认为死生自有天命,不能因为自己一人而乱了国家法度。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

      ②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

    5. (5) 齐桓公和唐太宗对赦免有何不同看法?请简要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