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南宁月考) 现代文阅读II

    文本一: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枢,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

    文本二:

    秋夜(节选)

    巴金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炫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燃烧,跟着他到了窗前。我记起了,多少年来这颗心就一直在燃烧,一直在给人们指路。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我知道多少年轻人带着创伤向他要求帮助,他细心地治好他们的伤,让他们恢复了精力和勇气,继续走向光明的前途。

    雨住了,风也消逝了。天空不知在什么时候露出一点点灰色。夜很静。连他那颗心“必必剥剥”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压在胸前,我觉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颤动,我听见他激动地、带感情地说: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着的心。

    【注】①选自《世界美文观止》。选文作于1956年9月。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上海去世,22日出殡,巴金等作家扶柩上了灵车,缓缓前往万国公基。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作者仍细致地描写了“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吞了两口饭”等细节,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真实性,使情节推进更合理。 B . 文本二梦境中,鲁迅先生的一席话是期望我们:管自己生活,勇敢追求真理,不在暴力面前低头,勇敢向光明前进。 C . 文本二通过梦境来回忆鲁迅先生的言行,体现其精神品质,通过现实来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D . 文本二中反复提到鲁迅先生“燃烧的心”,借此表现鲁迅先生为了帮助青年,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中“更猛烈的寂光”“微红的新月”等一语双关,既表现鲁迅先生去世了,又表现了他的精神并未消失,而是转化为崭新而强大的能量。 B . 文本一中节奏急促、语势强烈的大量短句,既可以传达出作者惊闻鲁迅逝世的急迫心绪,也能表现出对敌人的愤恨之情。 C . 文本一中“在此地似乎都太渺小”,作者的这一看法,是基于把“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同鲁迅先生逝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对比而得出的。 D . 文本二的开篇营造了一个雨骤风狂、昏暗压抑的环境氛围,一是为了揭示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的残酷,二是为了反衬鲁迅先生的光芒。
    3. (3) 文本一中画线部分作者为什么说“因鲁迅的一死”既“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又“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请简要分析。
    4. (4) “比较阅读”是指通过对两篇或多篇文章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见解。比较角度的选择是比较阅读的关键所在。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是怀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若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你认为最佳的“比较角度”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和依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