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文峰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有删改)

    材料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改)

    材料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隳名城杀豪杰 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A并B天C下D则E以F客G为H无I用J故K隳L名M城N杀O豪P杰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世家”,《史记》记载诸侯王的传记。“六国世家”,即六国诸侯王的传记。 B . “山东”,始于战国时期的地理区域名,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C . “速”文中指迅速,与苏洵的《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相同。 D . “是”指这样,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先用双重否定,既而又自为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严谨周密。 B . 材料二结尾对六国的贪利忘义、不顾大局终取灭亡提出尖锐批评,并表示了痛惜之情,对强大秦国发动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 C . 苏轼认为六国之君对老百姓的暴虐程度不比秦始皇、秦二世轻,然而当时百姓无一人造反,是因为百姓中的俊杰多数成为宾客,各有职分。 D . 苏轼写《六国论》的目的,意在提醒统治者要依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来制定选拔制度,使百姓中那些优秀杰出的人参与到对社会的治理中来。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5. (5) 三则材料都关涉六国灭亡的史事,但观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