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牡丹江开学考)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内史侍郎虞世基以帝(隋炀帝)恶闻贼盗,诸将及郡县有告败求救者,世基皆抑损表状,不以实闻,但云:“鼠窃狗盗,郡县捕逐,行当殄.尽,愿陛下勿以介怀。”帝良以为然,或杖其使者,以为妄言,由是盗贼遍海内,陷没郡县,帝皆弗之知也。杨义臣破降河北贼数十万,列状上闻,帝叹曰:“我初不闻,贼顿如此,义臣降贼何多也!”

    世基对曰:“小窃虽多,未足为虑。义臣克之,拥兵不少,久在阃外,此最非宜。”帝 曰:“卿言是也。”遽追义臣,放散其兵,贼由是复盛。

    治书侍御史韦云起劾奏:“世基及御史大夫裴蕴职典枢要,维持内外,四方告变,不为奏闻,贼数实多,裁减言少,陛下既闻贼少,发兵不多, 使官军失利 , 贼党日滋。请付有司结正其罪。”大理卿郑善果奏:“云起诋訾名臣,所言不实,非毁朝政,妄作威权。”由是左迁.云起为大理司直。

    帝至江都,江淮郡官谒见者专问礼饷丰薄丰则超迁丞守薄则率从停解。江都郡丞王世充献铜镜屏风,迁通守;历阳郡丞赵元楷献异味,迁江都郡丞。由是郡县竞务刻剥, 以充贡献。民外为盗贼所掠,内为郡县所赋,生计无遗;加之饥馑无食,民始采树皮叶, 或捣囊为末,或煮土而食之,诸物皆尽,乃自相食;而官食犹充牣,吏皆畏法,莫敢振 救。王世充密为帝简阅江淮民间美女献之,由是益有宠。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记七》)

    【注释】①阃(kǔn)外:指京城或朝廷以外。②牣(rèn):满。

    文本二:

    邹与鲁関。(邹)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 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 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閧(hòng):即哄,古时形容战斗的声音,这里指战争。②上慢:在上 位的人怠慢。

    1. (1) 下列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写出相应的字母。

      江 A 淮 B 郡 C官 D 谒 E 见 F 者 G 专H 问I 礼 J 饷 K 丰L 薄 M 丰 N 则 O 超 P 迁Q 丞R 守 S 薄T则U率V从W停X解Y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中“行当殄尽”的“殄”与成语“暴殄天物”中的“殄”词义相同,都是“灭绝,竭尽”的意思。 B . 文本一中“左迁云起为大理司直”与《琵琶行(并序)》“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都是贬谪或降低官职之意。 C . 文本二中“而民莫之死也”“壮者散而之四方者”与《项脊轩志》中“儿之成,则可待乎”三句中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 D . 文本二中“死其长矣”的“死”与《过秦论》中“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的“死” 含义和用法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内史侍郎虞世基为迎合隋炀帝,擅自处理了有关盗贼的表章,使皇帝不了解实情。 B . 杨义臣战绩颇丰,受到隋炀帝的赞许,在虞世基的推举下入京城为官,并且遣散了他的士卒。 C . 治书侍御史韦云起弹劾虞世基和裴蕴欺瞒皇帝,应当治罪。此举不但没有得到封赏,反而遭到朝臣的诋毁。 D . 邹穆公与隋炀帝治国都有“上慢而残下”的弊端,这种弊端可以通过“施仁政”加以改变。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众寡悬殊,往皆不克,故使官军失利,贼党日滋。

      ②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5. (5) 历史对隋炀帝的评价褒贬不一,请结合文本一概括其被人诟病之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