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万州开学考) 文言文阅读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夫不诫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

    魏安釐王十一年,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时韩、魏与秦孰强?”对曰:“不如秦强。”王曰:“今时如耳、魏齐与孟尝、芒卯孰贤?”对曰:“不如孟尝、芒卯之贤。”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率强韩、魏以攻秦,犹无奈寡人何也;今以无能如耳、魏齐,而率弱韩、魏以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然”。申旗伏瑟而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当六晋之时,智氏最强,灭范、中行氏,又率韩、魏之兵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不满者三板。智伯行水,魏宣子御,韩康子为。智伯曰:‘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魏宣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宣子之足,肘足接于车上,而智氏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虽强,不过智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此方其用肘足之时,愿王之必勿易也!于是秦王恐。

    齐顷公,桓公之子孙也。地广民众,兵强国富,又得霸者之余尊,骄蹇怠傲,未尝肯出会同诸侯,乃兴师伐鲁,反败卫师于新筑。轻小嫚大之行甚。俄而晋、鲁往聘,以使者戏。二国怒归求党与助得卫及曹四国相辅期战于鞍大败齐师获齐顷公斩丑父于是戄然大恐,赖丑父之欺,奔逃得归。吊死问 , 七年不饮酒,不食肉,外金石丝竹之声,远妇女之色,出会与盟,卑下诸侯。国内得行义,声问震乎诸侯。

    晋文公出亡,修道不休,得至于飨国。文公于是悯中国之微,任咎犯、先轸、阳处父,畜爱百姓,厉养戎士。四年,政治内定,则举兵而伐卫,执曹伯,还败强楚,威震天下。明王法,率诸侯,而朝天子,莫敢不听,天下旷然平定,周室尊显。文公于是霸功立,期至意得,汤、武之心作而忘其众,一年三用师,休息,遂进而围许,兵亟弊,不能服,罢诸侯而归。自此而怠政事,为狄泉之盟不亲至,信衰义缺,如罗不补。威武诎折不信,则诸侯不朝,郑遂叛,夷狄内侵,卫迁于帝丘。

    节选自《说苑·敬慎》

    1. (1) 请为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二 国 怒 归 求 党 与 助 得卫 及 曹 四 国 相 辅 期 战 于 鞍 大 败 齐师 获 齐 顷 公 斩 逄 丑 父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以伐秦”的“伐”指讨伐,与《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的“伐”不同。 B . 骖乘,指古代乘车居右陪乘的人,又叫“车右”。古人乘车以左为尊,故尊者在左。 C . “吊死问疾”中的“疾”指疾苦,与《劝学》中“声非加疾”的“疾”不同。 D . 中国,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区域,此处代东周王室;与《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的“中国”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昭王认为当时的韩、魏两国国力比不上秦国,辅佐者也无能,觉得两国即使有贤人辅佐,国力强大,也无法战胜秦国。申旗却并不赞同秦王对天下形势的预料。 B . 晋国六卿中智伯最强,他灭掉范氏、中行氏,又率领韩、魏两氏围困赵襄子,决开晋水淹没了晋阳城。韩、魏联合起来反叛智伯,后来智伯被灭,领地被瓜分。 C . 齐顷公被俘,依靠逄丑父侥幸从敌军中逃脱。回国后,他远离享受,关切民生,励精图治,仁义在国内得以推行;在外参与会盟,放下身段结交诸侯,声威震动诸侯, D . 晋文公执国政,任用贤臣,养护百姓,精心训练战士。待国内政治稳定,他出兵讨卫伐曹败楚,彰明王法,率诸侯朝拜天子,使地位衰微的周王室尊崇显荣。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方其用肘足之时,愿王之必勿易也!

      ②且弗休息,遂进而围许,兵亟弊,不能服,罢诸侯而归

    5. (5) 齐顷公和晋文公在“重诫敬慎所忽”上都有不足,请简要概括他们的共同表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