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九下·南京月考)  诗文对比阅读。 

    岁月如歌,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因高洁品质,因爱国热情,而熠熠闪光。我校戏剧社同学学完《岳阳楼记》,对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算将他的故事搬上舞台。现邀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一起参与活动,走近范仲淹。 

    序号

    来源

    范仲淹档案

    材料一

    《宋史•范仲淹传》(有删减)

    康定元年,元昊反,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先是 , 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铃辖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之,则官卑者先山,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万八千人分为六将三千人 , 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

    明年正月,诏请路入讨 , 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畚深入,贼马瘦人饥,势马制也。当据要害,拓疆御寇,策之上也”帝皆用其议。

    仲淹又请修承平、永平等砦,招还流亡,十二,羌汉之民,相踵归业。诸羌来者,仲淹皆推心接之。仲淹为将,贼不敢辄犯其境。

    【注】①砦(zhài):同“寮”。②行:这里指前往御敌。③先是:范仲淹到延州之前。④更:轮换。⑤诏诸路入讨:皇帝下诏命今各路军队讨伐西夏。⑥相踵归业:先后回归家园,恢复正常生产。

    材料二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范仲淹)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

    范仲淹

    西湖载客恣游从 , 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

    【注】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②从:同“纵”,放任。③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

    材料三

    《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材料四

    欧阳修评范仲淹

    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1. (1)  编剧组在编辑阅读材料一时,在理解上遇到了一些困难。请你运用下面的方法,帮助编剧组解决困难。 

      文言词语

      方法

      解释

      招还流亡

      查字典:①稍微②逐渐③很,甚

      ①  

      寇至

      组词法

      ②  

      不如春深入

      课内迁移:其欣悦

      ③  

      十二

      推断法

      ④  

    2. (2)  宣传组准备制作活动相关海报,请你参与“范仲淹”这一词条的编写,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完成。 

      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评他:①  。范仲淹幼年丧父,因母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朝廷原先规定官品低的将领先迎敌,范仲淹认为:②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其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3. (3)  文中的划线句,小语不知道如何停顿,请你帮助他。(限断3处) 

      于是大闽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

    4. (4)  两位同学在讨论材料三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朗诵时,对重音落在哪里发生了分歧,你同意谁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小文:我认为重音落在“先”“后”,更好。 

      小语:我认为重音落在“天下之忧”“天下之乐”,更好。 

      我同意  。理由:  。 

    5. (5)  在戏剧结尾的地方,导演准备安排同学朗诵材料二的《依韵和并州郑宜徽见寄》,以表达材料三中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的情怀。但有人认为这首诗似乎有“乐”无“忧”,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