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左仆射刘妥为吏部尚书,杨炎为侍郎,不相悦。元载之死,晏有力焉。及上即位,晏久典利权,众颇疾之,多上言转运使可罢;又有风言晏尝密表劝代宗立独孤妃为皇后者。杨炎为宰相,欲为元载报仇,因为上流涕言:“晏与黎幹、刘忠翼同谋,臣为宰相不能讨,罪当万死。”崔祜甫言:“滋事暧昧,陛下已旷然大赦 , 不当复究寻虚语。”炎乃建言:“尚书省,国政之本,比置诸使,分夺其权,今宜复旧。”上从之。
晏理财以养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及于丰处卖之。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如干蠲免某月须如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 , 不待其困弊、流亡、饿殍,然后赈之也。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晏始为转运使,时天下见户不过二百万,其季年乃三百馀万;在晏所统则增,非晏所统则不增也。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
时自许、汝、郑、邓之西,皆食河东池盐,度支主之;汴、滑、唐、蔡之东,皆食海盐,晏主之。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馀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其始江、淮盐利不过四十万缗,季年乃六百馀万缗,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
(选自《资治通鉴》)
-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如干蠲免/某月须如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
B . 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如干蠲免/某月须如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
C . 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如干蠲免/某月须如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
D . 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如干蠲免/某月须如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
-
-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六部”为吏、户、礼、刑、兵、工部,刘晏在吏部主要掌管户口和钱粮。
B . 古代各个朝代的“大赦”是对所有犯人实行赦免,给予犯人机会重新开始。
C . 古人用“孟仲季”分别对应每个季节里的三个月,文中“季年”指第三年。
D . 文中的“以为”和《五石之瓠》中“剖之以为瓢”的“以为”的意思不同。
-
-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宰相杨炎想替元载报仇,进言说刘晏与黎幹、刘忠翼同谋,崔祐甫认为这件事很难说清楚。杨炎继续进言,意见被采纳,
B . 各道分别设置了知院官,每个月都将州县雨雪丰歉情况上报,并上报了有的地方歉收时贱价买进粮食贵价卖出粮食的现象。
C . 在刘晏的治理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人口增多。刘晏任职初期,钱财赋税每年收入不过四百万缗,后上升到一千余万缗。
D . 刘晏的治理兼顾国家与百姓利益,他主管汴、滑、唐、蔡之东的盐,采用一系列有效的办法让官府获利,使百姓也不缺盐。
-
-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上即位,晏久典利权,众颇疾之,多上言转运使可罢。
①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
-
-
(5)
宋神宗认为《资治通鉴》一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从本文中,可以得出哪些使“国用充足”之道?请简要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