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长治月考)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出自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的《定盒文集·续集·尊史》。历史 作为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形成、发展的真实记录,得失的总结,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 好的清醒剂,所以, “ 出乎史,入乎道” ,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返回历史 中去把握。

    在历史中把握大道, ____。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历史的 载体。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在全 球范围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多种文化形式,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共生,天 地涵养万物,同生共存;追求和而不同,与邻国的关系处理上讲究“协和万邦” ;强调君子 慎独、自强不息等。现今世界中,在重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 谐统一、解决国际冲突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示出了超强的整合价值,其和谐、合 作的优势,更能发挥包容、平衡的作用。

    在历史中把握大道, ____。中国共产党一路带领中国人民艰苦斗争,从追求时代伟大 成就,真正让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在这 个过程中孕育出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 “ 两 弹一星”精神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质的象征。历史自 觉与文化自信正是源于党的百年奋斗的成功实践以及这一过程中焕发出的精神气概。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深层次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一次实现了大国 和平发展,这背后是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酝酿成长——这种文明不再以争夺、战争、 消灭、殖民作为国家间的竞争模式,而是以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为根基,不仅具有深厚的 历史底蕴,而且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具有超越性的方案,必将在当下及未来彰显出更大的内 驱力和凝聚力。对这种未来性怀有自信和自觉,正是我们学习、把握历史的意义。

    (摘编自师英杰《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材料二: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一语出自宋代学者曾巩所撰的《南齐书目录序》。以古 视今,不难发现古代深厚博大的史学积累为当代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传统 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汲取、品味与借鉴。举其大且要者,中国史学致用传统有三个特质。

    其一,求“ 大” 。南宋朱熹曾言读史“ 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 ,意味着研读 历史首先要立意高远,关怀宏大。无论治史还是治国,皆须从变动不居的历史进程中探寻 时代之大趋势、大方向,提炼大命题,把握大脉动。如司马迁修《史记》,时间纵贯三千 年,空间横跨数万里,人物遍布全阶层,体例覆盖各类型,大构思方成就大手笔,无怪乎 清代学者赵翼道: “ 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 ”参照当前的中华文明探源工 程,其涉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 重大问题,毫无疑问是至为关键的课题。

    其二,贵“通” 。先立其大,再贯乎通。具体而言,所谓“通” ,首先要“博通” ,即大量 搜辑考察各类尤其一手材料或原始遗迹,为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贯通” ,即综 合研究有关材料或遗迹,通过归纳概括引出结论;再次为“通识” ,即注重在综合贯通中求 得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最终实现“会通” ,既把天、地、人作为整体,又将天道、地道、人 道联系起来、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思维与整体意识。这种思维意识对中华文明探源 过程启示很大。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绝非一人、 一学科、 一团队、 一时代之事,迫切需要 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久久为功,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

    其三,崇“德” 。可大可通,于是历史自然显露出德之光辉,我们的文明亦因之可亲可 久。对待人类的文明历史,要能不抱偏见,不做武断,不凭主观,不谋私利,不求速达,这样我们那些最为珍贵的精神内核和思想精髓才能如玉石般温润可亲,似高山般坚韧可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 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这提示我们在进行中国文明 历史研究中注重揭示与阐释自身优秀的思想元素和文化基因,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 值、中国力量。

    “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求其大者,贵其通识,崇尚德性,在蓬勃 发展的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展现既有史学传统之重光,并赋予其新意,这正是“史者,所以 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的深厚意蕴所在。

    (摘编自王学斌《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清代龚自珍认为研究历史是掌握大道的重要前提。 B . 我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因而是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 C . 无论治史还是治国,都需要从变动不居的历史进程中探寻时代之大趋势。 D . 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可以借鉴中华民族的某些思维意识,也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强的整合价值,其他势能发挥包容、平衡作用。 B . 我们学习、把握历史的意义是对乒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性的自信自觉。 C . 材料二综合运用举例、引用和对比等论证方法来论证研读历史要求“大”。 D . 不抱偏见、不谋私利地对待一国的文明历史,有益于该国文化精髓的传播。
    3.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龚自珍《定盒续集》卷二《古史钩沉论二》:“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 B . 司马迁《报任安书》:“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 C . 恩格斯说: “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 的忽视。 ” D . 季羡林认为: “ 中国文化对其他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圈内国家有极其深刻的影 响。 ”
    4. (4) 请在材料一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横线处填入合适的句子,以提炼出这两段的分论点。
    5. (5)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大道和治史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请结合材 料谈谈你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