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2九上·海口期末)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从各地定期举办汉服文化节等国风活动再到各种文博文创产品成为网红受人追捧,国风、国潮早已不再是小众圈子的喜好,而已然成为大众特别是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 

     当然,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出圈”只是一个开始,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复兴走深、走实还需要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我们应该看到,国风题材意外“破圈”的背后是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并将到2025年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大国策提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趋势更是时代使命。但目前来看,依然有很多人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很多优秀的传统艺术现场门可罗雀,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无人问津,亟待更多的有心人去发现和传播。传承与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是要让“流量”成为引子,借助这些IP和网红的力量进一步跟进做好持续性的普及宣传,吸引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去深入了解自身民族文化体系中的瑰宝,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长久活力。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能只看一时一刻,只有整体系统的研究和推广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得更远。 

     传承传统文化也要注意甄别精华与糟粕,要坚决反对“女德”等传统糟粕借由复兴名义死灰复燃,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全面“复古”,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优秀”的限定绝不能省略。谨防其滥用流量误导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靠偶尔的“出圈”,只有让更多优质的艺术和内容走到大众身边,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才是长远之道。 

     (选自“半月谈”微信公众号2021年9月,有删减)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独特资源。文化类综艺节目受众面广、影响力大、传播效果好,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广受关注。电视媒体与网络视听平台持续发力,推出了多主题、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播,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与创新意义,其创作特点和经验值得总结。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新技术、新理念、新表达备更多的可能性、更强的可行性。更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文化类综艺节目创作的理念创新、形态创新与技术创新。(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1月) 

     材料三 

     国潮之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综艺制片人捕捉到。不过,不少令人眼花缭乱的国潮产品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仍然是浅层次的,往往重其表而轻其里。一些综艺节目仍然简单地把穿古装当作国潮IP的唯一表现,或是在游戏环节中穿插一些传统文化的科普介绍,有时未免显得突兀且没有代入感。国潮不是一种简单的拼盘杂烩,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综艺节目如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是每一个有追求的综艺节目都在反复叩问的问题。 

     《舞千年》则将破题点选择在了中国古典舞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先秦时期琅琅上口的民歌活了起来、动了起来,一股《诗经》的清新之风拂面而来。经过千年岁月洗礼的中国文化自带一种隽永、平和的博大气韵,尽管这种气韵与当下快节奏、高强度的都市生活有所抵悟,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才更吸引现代年轻人去撩开历史的面纱,洞察传统之美。《相和歌》的辉煌汉乐,《侠骨伞影》的侠骨柔情,孔子弟子书声琅琅的《书简》,上巳笄礼美不胜收的《踏歌》。一段段舞蹈,起舞间满满诗意的浪漫滚滚而来。通过剧情向引导历史,再用舞蹈讴歌史事,辅以舞蹈美学和镜头语言的极致融合,让停留在文字记载中的传统气韵如画卷般在用户面前徐徐展开。 

     (摘编自“深度文娱”2022年1月) 

    1. (1) 下列对材料一、二、三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在论述过程中,第二自然段用“当然”“如何”起到了推进论证和转换话题的作用。 B . 材料一第三自然段“目前来看”“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写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亟待全面复兴的现状,体现了论述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C . 文化类综艺节目受众面广、影响力大、传播效果好,它是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形式。 D . 上面三个材料围绕“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需求”展开,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了传统文化的现状以及为弘扬传统文化努力的方向。
    2. (2)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上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3. (3) 材料三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 (4) 说说如何才能做到传统文化的复兴?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要回答。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