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吴忠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治”和“法治”更重要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而非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 B . 礼的形成是从经验到传统、从传统到规范。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依靠礼加之于人来限制人行为的。 C . 在乡土社会中,最基本的事务我们不必事事费心,这与传统息息相关,这些都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 D . 道德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如果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感到平静。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重点围绕“礼治”展开论述,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 B . 第二段以“杀了人来祭旗”为例,目的是证明“礼”的某些规范野蛮残酷,不合乎现代的人情。 C . 选文运用对比论证,详细介绍了“礼治”与“人治”“法治”,在比较中突出乡土社会中“礼治”的特点。 D . 第三段中,作者认为传统得以在乡土社会里发挥极为重要作用的前提是,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
    3. (3) 下列对“礼”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虽然“无法”,也就是没有规则,但不影响社会正常运行的秩序。 B . 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传统是维持“礼”这种规范的力量。 C . 长幼有序是礼治秩序的体现,是稳定乡土社会家庭、亲人之间关系,稳定延续乡土社会的一种方式。 D . “无讼”指的是人们在发生纠纷时不主张利用诉讼解决问题,而是利用传统礼治秩序来调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