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吴忠月考)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生物安全法是国家为防范现代生物技术的生态风险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转型背景下,生物武器传统安全问题,重大传染病、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入侵等传统生物安全问题,与生物科技的两用性、网络生物安全等非传统生物安全问题交织,与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军事安全等融合,引发日益严峻的国家安全问题,深刻影响国家发展和国际格局。

    新型两用生物技术误用、滥用和谬用,对生物安全监管构成重大挑战;有些科研单位的生物实验室由于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完善,安全监管存在漏洞,在利用基因操作、人工合成微生物等现代生物技术,使微生物获得毒性、增强耐药性、改变感染途径等实验过程中,一旦操作人员不慎,极易导致操作人员感染甚至病毒外泄,造成安全威胁;个别国外制药企业以临床试验名义收集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材料,用于进行与药物临床试验无关的商业开发活动,威胁国家生物安全;生物武器与生物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生态威胁,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摘编自孙佑海《生物安全法:国家生物安全的根本保障》)

    材料二:

    21世纪的人们追求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努力使“人的安全至上”的理念成为国际上的主流思想。从理论层次上看,新安全范式提出的“人类安全观”理念正成为不少学者进行生物安全研究的一个出发点。

    就生物安全而言,以人为本的安全观说到底是因为以自然的传染病威胁和恶意的生物恐怖主义威胁为主要内容的生物安全问题的直接承担者或受害者不是某个国家而是个人,个人成为安全的主体。

    (摘编自周媛媛《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生物安全》)

    材料三:

    目前,生物安全问题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物安全问题,是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也包括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释放到环境中,可能对生物多样性构成潜在威胁。

    广义的生物安全问题是国家安全问题的组成部分,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

    这里,“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一是天然的生物因子,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二是转基因生物,主要包括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微生物。三是生物技术。人们在利用生物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

    生物安全管理关系国家的重大利益,需要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加强学科与行业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加强生物安全主管部门与相关行业部门之间的合作,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

    (摘编自陈颖健《生物安全: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新领域》)

    材料四: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可以通过定期跟踪分析相关政府部门及主要领导干部在维护生物安全中的领导决策、组织协调、风险防控、监管执法等方面的能力情况及面临的挑战,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提高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的治理能力。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与生物安全有关的问题,必须依靠跨学科的专家团队进行多次讨论才能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评价领导干部维护生物安全的职责履行情况也必须,依靠相关领域的专家力量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摘编自李厚喜《基于生物安全视角拓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的初步探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保证生物安全,要做到有法可依,要科学制定防范现代生物技术生态风险的法律规范。 B . 个人会面临不同的生物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造成。 C . 生物安全问题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这两者都涉及到了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影响。 D . 跟踪分析政府部门及主要领导干部在维护生物安全中的能力情况可消除生物安全隐患。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今世界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虽然原因甚多且复杂,但“人”仍然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B . 不少学者选择“人类安全观”的理念作为生物安全研究的一个出发点,符合国际主流思想。 C . 生物安全管理需要加强学科与行业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不可以首先从某一领域施行。 D . 对领导干部维护生物安全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离不开相关领域的专家。
    3. (3)  大力抓好生物安全工作有什么重大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