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遵义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就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

    (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月刊第七卷第五期)

    文本二

    鲁迅先生记

    萧红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而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

    “这叫什么名字?屋里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疮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红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还看到了那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着一点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子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相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着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相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1938年

    文本三

    怀念鲁迅先生

    巴金

    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拿起笔并不感到它有多么重,我写只是为了倾吐个人的爱憎。可是走上这个工作岗位,我才逐渐明白:用笔作战不是简单的事情。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从先生那里得到启发的。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骚(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我看得很清楚:在他,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的每篇文章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的确是把心交给读者的。我第一次看见他,并不感觉到拘束,他的眼光,他的微笑都叫我放心。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一位朋友在先生指导下编辑一份刊物,有一个时期遇到了困难,先生对他说:“看见你瘦下去,我很难过。”先生介绍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费印刷年轻作家的作品。先生长期生活在年轻人中间,同年轻人一起工作,一起战斗,分清是非,分清敌友。先生爱护青年,但是从不迁就青年。先生始终爱憎分明,接触到原则性的问题,他决不妥协。有些人同他接近,后来又离开了他;一些“朋友”或“学生”,变成了他的仇敌。但是他始终不停脚步地向着真理前进。

    (原文刊发于1981年《收获》第5期)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郁达夫以突起的笔法,先声夺人,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B . 文本二中,萧红在鲁迅家看到的“万年青”具有“不怕冻”“耐久”等特点,作者在此意象中寄托了丰富的情感。 C . 缺了瓶底的花瓶“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站到石榴树开花而后结成石榴,这一描写蕴含了流逝的时间中不流逝的怀念。 D . 巴金虽然没有见过鲁迅,和鲁迅没有过实际交往,但鲁迅照亮了巴金的人生道路,鲁迅的精神激励巴金也成长为大文学家。
    2. (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同为追怀鲁迅的作品,《怀鲁迅》作于鲁迅刚去世不久,文章将叙述、描写、议论熔于一炉,行文沉郁厚重。 B . 文本二中萧红在选取鲁迅“抽烟”等典型细节描写的同时,又结合侧面描写来表现鲁迅的精神品质。 C . 郁达夫以鲁迅友人的身份怀念,萧红与巴金以晚辈青年的身份怀念,身份的不同决定了文章风格的差异。 D . 鲁迅先生“讲真话”“探索真理,追求进步”,在巴金先生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闪光的品质。
    3. (3) 文本一中,句法成分的排比(句内词或词组的排比)的使用很有特色,试选择两例,进行赏析。
    4. (4) 鲁迅的文章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体现出高度的民族责任感,请结合你学过的教材相关篇目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