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 “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隋 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
当时皆谓祸不及身,面从背言,不以为患,后至大乱一起,家国俱丧,虽有脱身之人,纵不遭刑戮, 皆 辛苦仅免,甚为时论所贬黜。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因令诸司,
若诏敕颁下有未稳便者,必须执奏,不得顺旨便即施行,务尽臣下之意。
贞观四年,太宗问萧瑀曰: “隋文帝何如主也? ”对曰: “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 引坐论事,宿卫之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明,亦是励精之主。 ”太宗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又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顺而已。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 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
(节选自《贞观政要》 )
夫心暗 A 则照有不通 B 至察 C 则多疑于物 D 又欺孤儿 E 寡妇 F 以得天下 G 恒恐 H 群臣 I 内怀不服
①虽有脱身之人,纵不遭刑戮,皆辛苦仅免,甚为时论所贬黜。
②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