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与龙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源自远古时期的图腾,是传统的吉祥物。甲骨文中就有“虎”字,为象形字,竖写,字形像大口獠牙、长足利爪、身躯有斑斓花纹和尾巴的老虎形状。
老虎很早就走进了诗人的歌咏中,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录了100多种生活在3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动物,305篇中有11篇17次提到了老虎,或描述老虎的凶猛,或倾慕如虎猛士的威武,或记录以虎为名的正直能臣,或以虎比喻生存环境的险恶,以“虎”寄情寓意、比兴言志,将远古先民对于老虎的喜爱通过诗人之口,传唱到了今天。
老虎威猛无比,常常用来比喻勇猛果敢的人。《邶风·简兮》中健壮英勇的“硕人”,“公庭万舞。有力如虎”。诗人描绘了卫国宫廷的万舞表演:领舞的“硕人”动作有力如猛虎,他的表演赢得了国君“锡爵”畅饮的奖赏。《郑风·大叔于田》中的男主角“叔”,是徒手打虎的英雄。“叔在薮,火烈具举”,将“叔”放在了一个十分壮观的围猎场景之中,围猎场的三面烧起了熊熊大火,猛虎被堵在了里边。结果呢?“袒裼暴虎,献于公所”,“叔”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献给国君。“叔”是《诗经》时代的武松啊!可以想象,诗人对“叔”的倾慕到了什么程度。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将老虎视为万兽之王,古人还巧妙地把老虎前额的花纹视为汉字“王”。诗人常借老虎来描绘威仪赫赫的环境、艰险恐怖的处境与敌人的野蛮凶残。《大雅·韩奕》叙述周宣王时期年轻的韩侯娶妻时,夸耀韩国物产丰富时说道:“孔乐韩土,川泽讦讦,鲂鲇甫甫,麅鹿唬嘘,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庆既令居,韩姑燕誉。”说新娘子嫁到韩国很快乐,因为这里川泽遍布水源充足,鲂鱼鲢鱼、鹿、熊、罴、山猫、老虎等动物也应有尽有。《小雅·何草不黄》中的征夫,是以老虎来写自己的苦衷:“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服。”作者哀叹,我既非野牛,也非老虎,为什么要像虎兕一般,奔行在旷野上呢?像这样长年征战,风餐露宿,几时才能休息啊!
老虎常被用于象征勇敢和坚强的军人。先秦典籍中的“虎贲”一词,指的就是如猛虎一般的勇士。从周朝开始,军队中设立有虎贲,主要作为王室的卫队,军官中也有虎贲中郎将、虎牙将军等职。据说“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商战于牧野”(《尚书·牧誓》)。调兵遣将的兵符上也刻着猛虎,称为“虎符”。
还有虎将、虎臣、虎士等称谓。《诗经》中就记录了数位以“虎”为名的公侯、能臣、勇士。《大雅·常武》的“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琥虎。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描述周王朝的军队神武如虎,在“虎臣”的带领下,在淮河岸边布重兵设重围,乘胜追穷寇,捕获大量俘虏。
在中国文化中,虎是富有力量和正义感的动物。能够驱除火灾、失窃和邪恶。老百姓常常用虎画、虎脸、虎门神等祈福辟邪。从《诗经》开始,古诗词中歌咏“虎”的名篇佳作不绝于史,“虎”已成为一个蕴涵丰富的意象。在小说、戏曲、雕塑、绘画、民俗、民间传说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无所不在,正所谓“虎虎生威”。
(摘编自刘冬颍《诗经中的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