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大理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 , 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 , 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公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常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草,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文本二:

    汉有天下,秦之枉,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①吴王:刘濞,汉高祖侄子,公元前196年被封为吴王,其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

      上令A公卿列侯宗室B杂议C莫敢D难E独F窦婴争之G由此H与错有隙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系治,囚禁治其罪,“系”与《过秦论》中“俯首系颈"的“系”含义相近。 B . 几杖,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借指老人。 C . 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含义不同。 D . 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意指后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下棋,走棋路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打死了,这件事成为吴王谋反叛乱的诱因。 B . 因吴太子之事,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有违藩臣的礼节,不过文帝在听了使者的解释后,未追究吴王过错,还特许吴王不再上朝。 C . 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发动叛乱。 D . 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诸侯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吴得释其罪, 谋亦益解。

      ②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5. (5) 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