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上·寿宁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本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戎 ,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思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 , 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三: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支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焉而亡

    (节选自《荀子·君道》)

    【注释】①仪:指日晷仪,用日影度量时间的仪器。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B . 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C . 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D . 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指田猎时网设三面,留一面不设,不过分捕杀。 B . 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游为“游”。 C . 度,丈量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的“度”含义不同。 D . 社稷,“太社”与“太稷”的合称,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后用来借指国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提出君王积累德义的十种具体做法,并表示唐太宗如能做到“十思”,便可“尽豫游之乐”、“鸣琴垂拱”,坐享其成。 B . 文本二阐述了君王应以推己及人之心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和不推恩的害处,鼓励宣王效法古人,推恩于百姓。 C . 文本三用气势充沛的排比句论述了“君”与“民”的关系,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D . 三则材料,都能针对言说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提出建议,因此容易被对象所接受,这体现了先贤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

      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戎。

    5. (5) 三则文本都谈到了“为君之道”,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