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鸣沙山月牙泉是敦煌胜景。1800多年来,未见大旱之年泉水千涸的记载。但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月牙泉快速萎缩、水位局部见底。
月牙泉生“病”后,敦煌人做过许多尝试,做过“手术”,也输过“血”。1987年,月牙泉迎来首次“大手术”:系统掏掘泉底沙石,清除水中杂物。但“手术”后的月牙泉没有好多久,水位又开始下降。此后,敦煌又尝试“输血”:将党河水输送至月牙泉边的人工湖,待水澄清后再注入月牙泉。然而月牙泉却很快变脏变臭了。专家说,党河水属于地表水,含有腐殖质等,而月牙泉是地下水。这种不问血型、强行“输血”的办法,使河水犯了“并水”。
现在距离月牙泉5公里的地方,有一处“十二连湖”的景观。十二连湖是为拯救月牙泉而量身打造的:池水逐渐回渗地下,周边地下水位缓慢回升,月牙泉水位也相应“水涨船高”。呵护月牙泉,既要严格管水,也要精准治沙。为维系沙泉共生的微妙平衡,泉水南北两侧的沙山被封禁,以确保周边山不变形、风不改向。
一系列拯救月牙泉的行动表明,生态治理也不能硬来,既要下定决心动手术、除病根,更要绵绵用力,像中医那样“治未病”。也再次昭示一个深刻道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必须坚持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材料二 敦煌,这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以其雄浑厚重的历史底蕴、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让人流连忘返。如何做好新时代敦煌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成为一个重要命题。
近年来,敦煌市培育《敦煌盛典》《又见敦煌》《丝路花雨》等多部文化演艺精品剧目,借助移动舞台、全息投影、数字灯光等高新技术,让广大游客深切感受敦煌文化艺术的魅力。并常态化开展敦煌曲子戏、敦煌社火、敦煌舞等线上展播和文艺作品进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每年举办民族器乐·民族舞蹈艺术周、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经典诵读等文化活动100余场(次)。敦煌还与日本、韩国、瑞典等8个国家的10多个友好城市建立定期交流互动机制,在亚美尼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国驻外使领馆举办10期‘敦煌文化环球连线’系列讲座,取得良好线上交流效果。
敦煌市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加快文旅产业新业态培育提升,开发月牙泉小镇、莫高里工匠村等一批特色文旅产业项目,研学演艺、沙漠露营、户外徒步等新业态持续发展壮大;九色鹿系列胸针、伎乐天系列钥匙扣、乐舞飞天书签…一个个充满创意的文创产品,让游客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