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孝感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最后一课(节选)

    郑振铎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 

    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地,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地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儿异样。 

    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地亲切,格外地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儿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恋恋。黑板显得格外地光亮,粉笔是分外地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地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地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嘀嘀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地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十时三十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各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向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么无纷纭地一致地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地,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乙文】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这两篇文章都是从老师的角度写师生们对敌人入侵的共同反应,都是从一件“一节特殊的课”去表现了爱国主义的大主题。 B . “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日本的侵略充满了血腥,连日本的国旗也充满了血腥,通过描写太阳旗来表现日本入侵者的嚣张气焰,也表现了作者对敌人无耻行径的无比憎恨。 C . “(我)立刻挺直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表现了“我”对日本人的痛恨,体现出“我”的坚定和决绝,绝不在日本人的铁蹄下教书育人。 D . “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运用比喻手法,说明了青少年面对战争的麻木,与祁瑞宣老师今天“不上了”的举动有类似的表达效果。
    2. (2) 下列关于师生对于战事的反应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甲文】写学生们对课桌等的依恋和在宣布下课时“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并不矛盾,都表达了学生们对学校、祖国的依恋,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愤慨。 B . 【甲文】写下课后,“各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向走去”,表明师生们会集中力量,一致抗日,他们会向抗日队伍当中走去。 C . 【甲文】文末语段中写到几个女生的啜泣,说明她们为国土的沦丧而感到屈辱,极度的悲痛正是她们爱国主义的表现。 D . 【乙文】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而“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体现了他在日军侵犯之下还要不要上课的犹豫与不定。
    3. (3) 同样是面对战争,【甲文】郑振铎“愿意讲得越多越好”,【乙文】祁瑞宣则是“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请结合两文分析作者这样写所表现的意图。
    4. (4) 老舍先生擅长“底层叙事”。底层叙事,指文学创作对底层人物或者底层社会的一种关注的表现形式,运用日常性的叙述话语讲述了底层日常生活中的琐细事件,使作品更紧密地贴近社会,并探讨底层苦难生活的社会根源。试结合【乙文】谈一谈这一方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