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日照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治之大者,非谓其赏罚之当也。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非谓明也。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 

     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今世皆曰“尊主安国者,必以仁义智能”,而不知卑主危.国者之必以仁义智能也。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知用民之法也。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法也者,官之所以师也。然使郎中日闻道于郎门之外,以至于境内日见法,又非其难者也。 

     (节选自《韩非子·说疑》)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 

     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听用,岂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宜识此心。”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选自《贞观政要·论仁义》)  

    1.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每写 

       对一处给 1 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当思之①在心②常令③相继④若⑤斯须⑥懈怠⑦去之⑧已远。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危,危险,使动用法,与“抑王兴甲兵,危士臣”中的“危”词义和用法完全相同。 B . 比,近来,与归有光《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词义并不相同。 C . 胜,超过、胜过,与《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中的“胜”词义相同。 D . 物,众人,此指百姓,与《谏太宗十思疏》“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中的“物”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韩非子看来,治理国家,仅仅靠赏罚是不够的。赏罚不当就不能称为明察;赏罚虽当,但作用有限,并不能鼓励立功和禁止犯罪。 B . 唐太宗认为,治理国家可以吸取前代帝王成功的经验和灭亡的教训,并作为自己治理国家的借鉴,这样就可以铲除近代的浮薄之风。 C . 唐太宗原先认为在战乱之后,民间的风俗习惯难以改变,但后来通过事实发现, 施政措施得当与否,对民间的风俗习惯有很大影响。 D . 唐太宗认可整修兵器防御寇乱的重要性,还认识到不能重蹈隋炀帝灭亡的覆辙, 让群臣怨恨叛离,并希望大臣们能理解自己的想法。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法也者,官之所以师也。 

       ②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 

    5. (5) 材料一和材料二体现的治国理念有何不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