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柳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本一:

    栀子花,靠墙栽……

    庞余亮

    栀子花是栽在办公室后墙下的,开始也没在意,后来一股浓郁的花香直冲我们的鼻孔——肯定是栀子花开了!

    出去一看,果真是栀子花开了。

    开始我们还以为是总务主任栽的,可总务主任说是校长栽的,他还特地说,他才不是花心呢。这么一说,校长成了嫌疑,想不到那么严肃的校长也有这份闲心。总务主任说:“想不到吧,他年轻的时候故事多着呢!"

    后来有个老先生故意把这个话题重提——是在他俩在一起的时候,结果两个认真的人相互揭了老底。原来两个人是同班同学,而同班有个会唱歌的女同学,辫子一直拖到脚后跟……

    看着他们争得面红耳赤的样子,我不禁乐了,谁没有年轻的时候呢!

    栀子花估计不是他们俩栽的(我们只能猜测是谁)。那肯定是一位学生栽的,而且是女生。因为栀子花可以插枝,很泼皮呢。每年五六月份,我们班的那些女孩子头上都戴着一朵栀子花,走一路,香一路。

    栀子花渐渐地长大了,开得一年比一年多,星光灿烂。我坐在栀子花的芳香中改作业,改着改着,心里就忧伤起来。我们班又有两名女生失了学。每年都这样,让我的心空出了一块。一个女生是因为家里超生罚款,一个女生是因为母亲生病。其中有个女生歌唱得特别好,她唱电视剧《还珠格格》主题歌《有一个姑娘》比赵薇好听。她还代表乡里到县里唱过比赛呢。栀子花开,远处的乡亲们又在插秧了,还唱着秧歌呢。我不知道那歌声里有没有她的嗓音。只一眨眼的工夫,乡村少女就从清清水田长成了青青秧苗了。

    教室里空出的两个位置很是惹眼,我一直想撤掉,可一直没有下决心。每次下课,校园里的女生开始跳皮筋,她们边跳还边唱:“栀子花,靠墙栽,雨不到,花不开,不信佛,吃长斋……”

    操场上的灰扬起来,栀子花的花期已过了。那群跳皮筋的女孩中有一个男孩,这个男生就是我们班那个失学女生的弟弟,一个男生居然把皮筋跳得那么好,手腕上的银镯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皮筋已搭到肩上了,他那小小的腿还能够勾到。

    好在晚饭花也要开了,晚饭花一开,校园里又会多一股难言的芳香了。

    (选自《小先生》,有删改)

    [注]①晚饭花就是野茉莉。因为是在黄昏时开花,晚饭前后开得最为热闹,故又名晚饭花。

    文本二:

    黑板上面的游动光斑

    庞余亮

    我发现乡亲们说话比我们这些先生说话来得更干脆、更彻底,一句话就能把意思表达得一清二楚。比如他们把学生分为两类,“吃字”和“不吃字”的.他们还说,如果孩子不吃字就得狠狠地“办事”。这“办事”就是指打。他们认为吃字和吃饭一样,不肯扒饭不肯吃字只要教训一下就可以吃字了。如果学生的确不吃字,乡亲们并不怪学校,而只会怪自己的孩子,他们说,这不能怪人了,只能怪他自己要吃“不吃字的苦”。

    后来我发现在师范时所学的教育学一点也用不上。乡亲们的土制分类法非常管用,学生的确可以分为“吃字”和“不吃字”的。吃字的学生在上课时眼睛眨都不眨,真的好像要把我们嘴里吐出的话一字不漏地“吃”下去;而不吃字的学生屁股下面好像有钉子,眼睛东张西望,或者干脆就做小动作。考试时更能分清“吃字”和“不吃字”的。吃字的学生考试时像蚕儿吐丝,不吃字的学生考试时像抽筋似的。不过,不吃字的学生也不是很笨的,他们的本领在劳动和其他方面,要比“吃字”的学生聪明得多,甚至更优秀些。

    话是这么说,在课堂上虽然管理的仍是那些“不吃字”的学生,这些少年不肯或不会吃字,但是野性还在,他们身上的野性其实是一种活力(有一些教师的课讲得并不生动)。在课上没法施展野性又跟不上课程的只好用书本遮着睡觉(指后排的学生)。但出了校门或毕了业,他们就神了,而且还特别有礼貌。

    那天上午,我一进教室,就发现教室有点不对劲,再仔细一看,原来又是谁把墙上的世界地图反过来挂了。这个无头案只能等到下课再破了,我可以肯定是那些调皮蛋干的,因为他们不满意我上周对他们罚抄作业的处分,或者不完全是,这些“人物”,批评后第一天他们会安稳一下,到了第二天第三天他们又会“制造事端”。这一特点,好多老师都有同感。进一个新班,有两类学生的名字记得最清楚,毕了业好多年也是这两类学生,成绩好的与调皮蛋的。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总是以为自己付出了一个教师的努力,其实还是愧对了那些既听话又认真的学生。

    我没有理会那颠倒下去的世界地图,我不能用“无意注意”冲淡这节课。“起立。”“坐下。”“老师好。”“同学们好。”我正在板书的时候,发现黑板的上方好像坏了,有一个洞——我再一看,原来是一束光斑!开始那光斑还定着不动,再后来就游动开来,上下晃动。这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光斑,还做着鬼脸——对着全班同学!我回过身去,光束消失了。我再次背过身去继续板书,光斑又出现了,还是做着鬼脸。我忍了一会儿再次回过身去,光斑又消失了。这肯定是一个靠近南边有阳光窗户下的一个家伙干的。同学们肯定都知道是谁干的,只有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能生气,我一生气那个躲在阳光背后的学生就会吃吃地发笑。我决定抓住他,否则这堂课肯定不安稳。我把板书写得很长,那调皮的光斑又出现,甚至还游动到了我的身上。我没有吱声,我写得非常定神、自如。

    后来我猛然一转身,终于看到了那个制造流动光斑的少年。果然不出我所料——他的手想遮住那束阳光,但已经来不及了,那束阳光还是出卖了他,被出卖的还有他慌乱的手指,以及他拼命低下去的像刺猬一样的头颅。

    我想笑,但还是拼命忍住了。

    (选自《小先生》)

    [注]庞余亮:1967年生,江苏兴化人,16岁考入师范,18岁当乡村教师,从事乡村教育15年,被叫做"小先生"。出版长篇小说、散文集、童话集等十多部,散文集《小先生》获2022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猜测栀子花是女生栽种的原因是栀子花“可以插枝,很泼皮”,“泼皮”是比喻的说法,形容栀子花生命力旺盛,插枝易成活。 B . 作者以花喻人,失学女孩美好、希望无限而又被戛然中断的求学之路,仿若栀子花花开、渐长、终至凋零的生命轨迹,令人失落而忧伤。 C . 文中女孩跳皮筋的场景勾起人们校园日常的记忆,歌谣“栀子花,靠墙栽……”具有江南的民俗特色,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 D . 全文情感由乐转忧,最后在文章结尾处运用留白的手法,给人以“晚饭花开满园香”的想象空间,暗含希望、生机,有着中国画的审美意趣。
    2. (2)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亲们用“吃字”来形容学习,这是中国“吃文化”的生动表现,“吃”超越了吃饭充饥的含义,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类似的还有“吃力”“吃惊”“吃苦”“吃亏”等等。 B . 作者从教师的视角细致描写了黑板上游动的光斑做着鬼脸,在“我”回身时消失,板书时出现,仿佛与“我”做着捉迷藏的游戏,而全班同学的“不安稳”反应则留给读者去想象。 C . 作者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吃字的学生还是不吃字的学生,几笔勾勒,浅淡白描,便形神毕肖,那制造光斑的少年在细节的特写镜头下“无所遁形”,慌乱的行迹昭示了他的“罪行”。 D . “我”是一个有些偏心的“小先生”,成绩好的和调皮捣蛋的学生都得到了“我”的更多关注,尽管“我”很努力,但还是忽略了既听话又认真的学生,“我”对他们是有愧的。
    3. (3) 《小先生》语言富有特色,请结合选文加以赏析。
    4. (4)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给《小先生》的颁奖辞这样写道:“庞余亮的《小先生》,接续现代以来贤善与性灵的文脉,是一座爱与美的纸上课堂和操场。”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