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巴南月考) 文言文阅读

    (一)

    子问居长洲之甫里,余女弟婿也。余时过之,泛舟吴淞江,游白莲寺,憩安隐堂,想天随先生之高风,相与慨然太息。而子问必挟《史记》以行。余少好是书,以为自班孟坚已不能尽知之矣。独子问以余言为然。间岁不见,见必问《史记》,语不及他也。会其堂毁,新作精舍,名曰花史馆。盖植四时花木于庭,而庋《史记》于室,日讽诵其中,谓人生如是足矣,当无营于

    夫四时之花木,在于天地运转、古今代谢之中,其渐积岂有异哉!人于天地间,独患其不能在事之外,而不知止耳。静而处其外视天地间万事如庭中之花开谢于吾前而已矣。自黄帝迄于太初,上下二千余年,吾静而观之,岂不犹四时之花也哉!吾与子问所共者,百年而已。百年之内,视二千余年,不啻一瞬。而以其身为己有,营营而不知止,又安能观世如《史》、观《史》如花也哉!余与子问言及此,抑亦进于史矣。遂书之以为

    (选自《花史馆记》,[明]归有光)

    (二)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责子路之愠见,古之难其人久矣。

    (节选自《陶庵记》,[明]归有光)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静[A]而[B]处[C]其[D]外[E]视[F]天[G]地[H]间[I]万[J]事[K]如[L]庭[M]中[N]之[O]花[P]开[Q]谢[R]于[S]吾[T]前[U]而[V]已[W]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女弟,古代亦称呼妹妹为“弟”,女弟此处指妹妹,与《苏武传》中“独有女弟二人”中的“女弟”含义相同。 B . 相与,意为相互交往,“相与慨然太息”与《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相与”含义相同。 C . 记,文体的一种,它可以记人、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D . 闾,既指闾巷的大门,古代也指古代居民组织单位,二十五家为一闾。闾巷,是人居住的地方,泛指乡里民间。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中,子问每次出行都要携带《史记》,并认为从班固之后就没有完全理解此书的人了,作者十分认同他这一观点。 B . 文本一中,子问的书室被毁,新修精舍,题名花史馆,其命名原因是庭院中种上了四季花木,又收藏《史记》于此。 C . 文本二中,作者将君子与闾巷小夫的处世态度进行对比,最后发出古人难于做到平其心志、怡其性情的感叹。 D . 作者在两个文本中都提到年少时自己对《史记》的喜爱,文本二中说道,读《史记》使他情感激动,无法抑制。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讽诵其中,谓人生如是足矣,当无营于世也。

      ②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5. (5) 有人认为:“此文之作,不在于对《史记》的推崇,而在于他观世如《史》、观《史》如花的独特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