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①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②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今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以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其可乎?”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子墨子为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
(节选自《墨子▪鲁问》)
【注释】①三世:数代,言其多。②强梁:凶暴,强横。
-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B . 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C . 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D . 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
-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之”在古文中的用法多样,本文“子墨子闻而止之”的“之”用法和《庄子▪逍遥游》中“吾为其无用而掊之”的“之”用法相同。
B . “笞”是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笞、杖、徒、流、死”五大刑中,“笞”是相对轻的刑罚。
C . “家”在古文中有丰富意义,本文中“大家伐其小家”的“家”和课文《兼爱》中“大夫各爱其家”的“家”意思相同。
D . 中国语言十分丰富,“豕”本意是猪,在古代还用“豚”来表示大猪,“彘”来表示小猪。
-
-
(3)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篇各段记载了墨子与鲁阳文君的一些谈话,多处申明了其“兼爱”“非攻”的主张,体现出墨子向往天下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B . 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行为如同在其境内“大家伐其小家”一样,但仍打着顺应天意的旗号,表现出当时的诸侯们对扩张战争的狂热。
C . 文中墨子将诸侯互相攻伐的行为和平民互相争斗的行为进行对比,主要是为了说服鲁阳文君不要像平民一样目光短浅,施行不义的战争。
D . 窃物者“不仁”为盗贼,窃国者反而为“义”成诸侯,墨子通过形象的事例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通俗易懂而是非分明。
-
-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
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