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上·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六国论

    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 , 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 , 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是故秦不极A强B不能C灭六国而帝F不帝G则其恶H未极。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昆弟,指同宗兄弟,泛指同辈的人,也可指如兄弟般关系亲密友好的人。文中指同宗兄弟。 B . 愈,指“胜过、超过”,与苏洵的《六国论》中“侵之愈急”的“愈”意思相同。 C . 反覆,指“反复无常”,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于反覆不宜卤莽”的“反覆”意思不同。 D . 谢,指“道歉”,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桢认为,六国若占具有利地势,又能得天助,那么,他们也可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B . 当苏秦出来游说时,本想辅助秦国统一天下,但担心张仪会被秦所用,于是转而连横。 C . 李桢认为六国之间没有骨肉之亲,因此想要寻求长久合纵,相互扶持,是很难实现的。 D . 本文先破后立,采用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有针对性地阐述观点,论证严密。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②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 (5) 关于六国败亡的根本原因,李桢和苏洵的见解有何不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