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2八上·武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漫话读书格言 

     ①读书格言对跨入书籍殿堂的“书蠹”们的功效仿佛是不大的,对正在书籍阶梯上的攀登者却很能起到励志的作用。 

     ②我平时能记住的“读书格言”都是很普通的“舶来品”,如英国思想家培根的“知识就 

     是力量”,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过,于生活中常常引用并借以自我解嘲的,倒是纯粹的“国粹”,即陶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至于陶夫子后面补充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则是不敢奢望的。 

     ③格言不仅是为了励志,也有向人劝诫的意思。有人把“谁都不会死读一本书,每个人都从书中研究自己,要不就是发现自己,要不就是拉制自己”也当成“读书格言”。其实,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这段话,说的不过是他自身读书的体会和自我反省,是向己而并非对人的。 

     ④读书格言的确是读书人经验的积攒,内中不乏经验和智慧,但各人的情况不同,感受也会千差万别。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说过:“就一百个问题读一百本书,不如就一个问题读十本书。”这当然是研究学问的门径,凡是有过研究经历的人大概都不会反对。 

     ⑤中国人谈读书,大多反对贪多。宋代大学者朱熹说:“读书贪多,最是大病。”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也说:“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即使那句亘古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依现在的标准,也算不了博览。那么,怎样才能算是真正的读书呢?还是宋儒程颢总结得好:“读书要玩味。” 

     ⑥“格言”既然有励志和功诫的功能,当然也就不避从反面的激刺。在这类“读书格言”中,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句子最有名:“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至于古人所谓“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对我们大多数现代人来说,要求就未免过高了。如果忙碌的现代人都达不了标而生得“面目可憎”,不要说眉目传情了,就是相对而视,怕也是要令对方做噩梦的。 

     ⑦事实上,读书乃趣味之事,其绝妙处往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说的。读书格言不过是通往读书小径的路标,并非读书本身,说得再好,也不如实行起来开心。法国作家左拉说:“我有了面包和马铃薯便足以充饥,偶尔搞到一支蜡烛,能在夜里读书,便有升天似的快乐。”宋人晁冲之,进士出身,因党祸而避居山野,饱读经书,喜好田园,颇有隐士之风。他的《夜行》诗记录了游历他乡时的偶遇,诗云: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⑧古代读书人看到烛光耕读,一如现代读书人看到长窗下的台灯侧影,心里会真切地一跳,他们宁可相信那灯光下的人,一定是在读书。因为那个画面太温暖,太美好了。 

     (文/尤小立,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读书格言”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 . “知识就是力量”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都是励志读书格言。 B . “谁都不会死读一本书,每个人都从书中研究自己,要不就是发现自己,要不就是控制自己”是有劝诫意义的读书格言。  C . “就一百个问题读一百本书,不如就一个问题读十本书”是丹麦文学家勃兰兑斯经验的积攒,谈论的是研究学问的门径。  D . “读书要玩味”是对“怎样才能算是真正的读书”的最好回答。 
    2. (2) 下列对读书格言的理解,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____ 
      A .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一种很高的读书境界。 B . “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这是从反面来激刺人们去读书。 C . “读万卷书”,依现在的标准,算不得读书多。 D . “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现代人做不到三日不读书,就真的变得面目可憎,令人不忍对视了。
    3. (3) 读书乃趣味之事,下列关于读书人对读书之趣的体会,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____ 
      A . 法国作家左拉觉得得到蜡烛能在夜里读书的快乐胜过得到面包和马铃薯充饥的快乐。 B . 宋人晁冲之喜好读书,他游历他乡时看到有人家夜读,心里也非常愉悦。 C . 现代读书人看到长窗下的台灯侧影,都希望那灯光下的人在读书。 D . 无论古人今人,在烛光或灯光下读书的画面都很温暖很美好。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