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三上·行唐月考)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小豆棚》是《聊斋志异》的仿作,已成不争的事实。清代中叶在山东地区仿效《聊斋志异》的作品相继出现,清代曾衍东所著文言短篇小说集《小豆棚》,就是其中的一部。此书有意仿效蒲松龄《聊斋志异》,却不是简单机械地模仿,而是仿中有变,继承中有创新,在写作体制上尤其如此。

    在《聊斋志异》中,文章结构一般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在开头部分,对人物姓名、籍贯、家世、性格等基本情况作概括性介绍,旨在给大家留下一个大体性印象;中间部分采用几个事件或者是专门写一个完整事件,采用个性化的语言,集中塑造人物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结尾部分点出结局,有的采用“异史氏曰”的形式进行议论,作进一步内容或者感情上的升华。实际上,这种写作体制的源头应该追溯到《史记》,肖振宇认为,“在众多的模仿作品中,《聊斋志异》是模仿得最好、最为出色的”。《小豆棚》作为《聊斋志异》的仿作,又在继承这种写作体制的同时,适当进行了创造。

    《小豆棚》正是得益于这种写作体制的继承,能够在短篇小说有限的篇幅中,把人物形象塑造得如此鲜明突出,栩栩如生,把情节表现得如此曲折跌宕,波澜起伏。如《太恨生》篇中,作者开篇点出朱云人长得好,风流倜傥,且妻“貌微寝,有麻”,并点出了“太恨生”这一称号的由来。至此,读者对朱云的基本情况已有大体的了解。在我们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朱云随后的所作所为就顺理成章了。文章主要围绕朱云图谋不轨,展开具体的故事情节;同样在最后,以七如氏的口吻进行了评论。再如《赵孝子传》篇中赵榛寻父这一故事,继承史传人物的写作体制,在短篇小说有限的篇幅内,成功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设计了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从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小豆棚》在写作体制上对《聊斋志异》的模仿。

    在写作体制上,《小豆棚》进行模仿的同时也进行了适宜的加工改造,表现出对《聊斋志异》的突破,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比如文章开端,作者并没有一成不变地遵循先简单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家世等基本情况的套路。在《祈梦事征》篇中,文章第一段讲述于少保做梦的故事。纵观全文,此事与文章内容并无多大的关系,作者的目的是借助话本入话的形式,给读者一个调整心绪的时间而已。另外,在《刘祭酒》篇中以文章的写作缘由为开端;《常静莲》篇中,以写作背景为文章的开始等。

    《小豆棚》在文章的结尾也有了不同的改变。在《聊斋志异》的文末蒲松龄以“异史氏曰”的形式继承了《史记》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的口吻进行评论的形式,并且超越《史记》就事论事的史论形式,对自己创作的形象所寓含的意义、叙事主体的思想主旨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延伸。《小豆棚》继续延承《聊斋志异》这些优点,并且在保持议论的独立性、完整性的同时,作者曾衍东还兴趣不减地进一步发挥创造,在文章结局议论之余,对文章内容、写作手法还进行自我点评,表现出文学意识强烈的自我张扬,这可以说又是进一步的发展。

    (摘编自宋金民《<小豆棚>对<聊斋>写作体制的模仿与创新》

    材料二:

    声乐是听觉艺术,学习声乐首先离不开具体的、实实在在歌唱的音响。我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那种传统的戏曲唱法代代相传,靠的是“口传心授”的方式——由师傅教徒弟。意大利早期学派,也是模仿式的教学方法。在声乐实际教学中,声乐教师给学生做示范演唱也是在向学生进行模仿的暗示。

    声乐的演唱风格、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论何种演唱艺术形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会逐步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唱法,这就是在模仿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结果。模仿是为了学习先进经验,避免走弯路,缩短学习时间。模仿的目的是提高,但模仿的出路在创新。如果一味停留在对他人的模仿阶段,得到的只会是表象,而失去的则是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我国许多老歌唱家都是在成熟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个性、特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胡松华的赞歌、吴雁泽的号子、才旦卓玛的藏歌等,无不渗透着老艺术家们辛勤的汗水,模仿传承,锐意创新,终成为全国人民喜爱的老艺术家。

    模仿虽不能认作是声乐学习的唯一手段,但它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模仿是为了学习古今中外艺术大师的丰厚遗产,学习他们先进的声乐理论、发声方法及技巧,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使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得以提高。模仿的出路更在于创新与发展,我们运用模仿学习方法,去学习和传承前人大师们为我们留下的声乐演唱艺术技巧的宝贵财富,运用新的思路、新的理念,去发展、创新声乐演唱艺术,必将会使我们声乐艺术的教与学更加规范、更加理性、更加繁荣。

    (摘编自张淑贤、种浩《在模仿与创新中打开声乐文化之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聊斋志异》的文章结构上大致可分为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其实这种写作结构可以在《史记》中找到依据。 B . 清代中叶山东地区出现了一系列仿效《聊斋志异》的作品,曾術东的《小豆棚》是其中模仿得最好、最为出色的。 C . 《小豆棚》的短篇小说在有限的篇幅内表现出丰富的内容,这使《小豆棚》继承《聊斋志异》的体制成为可能。 D . 受我国戏曲“口传心授”方式的影响,西方的一些国家也形成了模仿式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师向学生进行模仿暗示。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豆棚》文末以七如氏的口吻进行评论,这与《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和《史记》中的“太史公曰”的形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B . 《小豆棚》中,作者不仅会对文中形象所寓含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延伸解读,还会对文章内容、写作手法进行自我点评。 C . 《小豆棚》中各篇目之间的创作水平参差不齐,如《祈梦事征》篇大胆创新,而《赵孝子传》篇体制守旧,创作水平偏低。 D . 胡松华、吴雁泽等老一辈歌唱家都在模仿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属于自己的唱法,最终成为人民喜爱的艺术家。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仿中有变”的一项是( )
      A . 杨丽萍的孔雀舞通过模仿孔雀的各种生活习性,然后再进行艺术加工,最终编排而成。 B . 模仿者在模仿时需要选取一个合适的模仿对象,没有一个合适的目标,模仿就是无本之木。 C . 张大千深入敦煌,日夜临摹敦煌壁画三年之久,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一代大师。 D . 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一开始都是照猫画虎,然后逐步过渡到独立表达成文的境地。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5) 在艺术传承的过程中,有人对模仿讳莫如深,认为模仿是一种原始机械的学习方法,靠它不会培养出真正的艺术家;还有人过分强调模仿,将模仿精确到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表情,稍有改动就会被视作离经叛道。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