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下·石家庄开学考)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摘编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呈现在电视荧屏的电视节目,其本质却是为了提升观众的文化修养。以古论今,《考古公开课》通过讲述与文物相关的历史故事,传授观众古典文化,从而作用于社会生活,承载着“启民智、易风俗”的社会效果。正如《毛诗序》中所言,“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电视节目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电视节目有着传播主流思想价值观念的职责和义务,爱国爱家是永恒课题。国宝级文物除了材质珍贵,往往有一定家国文化参照。通过电视节目传达的意识形态可让个人意识同国家意识保持一致,与伟大的中国梦相向而行。文博类电视节目做到了美育和德育的统一。文物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观众接受思想的洗涤和文化的熏陶,实现精神的升华。

    文化类电视节目可呈现古今中外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底蕴,传递优秀文化基因,文博类节目便是较好的代表。文物可沟通历史与现在,蕴含了所属时代的文化与审美,体现着所处社会的文化认知。譬如,“后母戊青铜鼎”上的饕餮纹体现出殷商时期社会的美学追求,《考古公开课》中的《西水坡星图之谜》便植入了“青龙”“白虎”以及“北斗星图”等古老的中国文化。考古文博类电视节目亦杂糅了现代文化,在《考古公开课》中的《人骨里的秘密》中,嘉宾便讲解了通过“碳14”测定人骨所属的年代。文化厚度决定一个民族的发展高度,电视节目作为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电视节目除具有娱乐作用外,还具有认知和教育作用。《考古公开课》中邀请的均是相关领域学术界的权威专家或具有丰富考古经验一线人员,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讲解,注重考古知识的横向扩展。节目的内容可追溯到中华早期文明,涉及秦汉、盛唐等多个朝代,既有历史视野,又不乏生动诙谐。节目不仅让文物重回大众视野,唤醒公众保护文物的意识,也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用文物沟通古今,不仅利于国民在历史维度上立体感知民族文明,更增强了国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文化兴,则国运兴。在国家大力弘扬文化强国的理念下,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官方媒体,先后主导创办多项文博类电视节目。通过文物追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同时又展现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呼应当代主推的“工匠精神”,为弘扬中华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娱乐类节目的泛滥,造成青少年审美追求有所歪曲,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首要任务。先后出台《限古令》《限薪令》及《限籍令》等政策,以及关停、整改多个娱乐节目,可看出国家正努力纠正青少年的价值观。通过扶持文化类节目从而引导受众审美重回正轨。通过创作优质内容的益智文化类节目吸引受众,从而影响其价值观念。考古文博类电视节目主推中华文化,以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打造一个中国原创电视节目的浩大IP(“知识产权”简称),此类节目成为中国影视文化的又一符号。

    (摘编自王烙斌《论考古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和价值引领——以〈考古公开课〉为例》)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 . 在保护、管理好文物的同时,我们要加强对其研究和利用,有利于历史和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C . 了解文物蕴含所属时代的文化与审美,我们必须依靠如“碳14”这样的杂糅了现代文化的技术手段。 D . 文博类节目横向拓展考古知识,纵向追溯各朝代文明,利于观众在历史维度上立体感知民族文明。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则材料都提及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性,但两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 通过讲述海外文物回家的故事,文博类节目让家国情怀深入人心,坚定了文化自信。 C . 文博类节目融娱乐、认知、教育作用于一体,“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D . 娱乐类节目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国家应予以关停和整改。
    3. (3)  下列最能作为论据支撑电视节目具有“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作用这一观点的是(   )
      A . 纪录片《本草中国》讲述本草“药食同源”“化毒为药”的功效,展示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B . 《端午节奇妙游》以四位唐俑少女视角,向观众呈现赛龙舟、吃粽子、艾草祛病等一系列端午习俗。 C . 通过《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观众得知青铜器“何尊”铭文里有“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 D . 青年京剧演员王珮瑜参加《跨界歌王》《朗读者》《开学第一课》等节目,积极推动京剧文化传播。
    4.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实施“拯救老屋行动”,推进乡村振兴。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行动的理解。
    5. (5)  考古文博类电视节目具有价值引领作用。请结合两则材料,以《考古公开课》为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⑤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纠正一些青少年歪曲的价值观。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