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石家庄模拟) 文言文阅读

    汉诸葛亮闻曹休败,魏兵东下,关中虚弱,欲出兵击魏,群臣多以为疑。尧上言于汉主曰:“先帝深虑以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以先帝之明曩臣之才因知臣伐贼才弱敌强;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五月渡泸,深入不毛,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全于蜀都,故胃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以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袭劳,此进超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然困于南阳,险于乌果,危于祁连,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邑翁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复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搡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邓铜等七十馀人,此皆数十年之内,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虚困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支久,此臣之未解六也。昔先帝败军于楚,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投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驱跌,曾丕称帝。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三》)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A先B帝C之D明E曩F臣G之H才I因J知K臣L伐M贼N才O弱P敌Q强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帝,即文中的“先帝”,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汉昭烈帝刘备,即后主刘禅之父。 B . 江东,长江下游段为西南往东北走向,故将其以东的江南地区称为江东,又称江右。 C . 伪,指非法的,非正统的,与李密的《陈情表》中“少仕伪朝”的“伪”字意思相同。 D . 拊手,即拍手,此处表达的情感与《孔雀东南飞》中“阿母大拊掌”的“拊掌”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曹休作战大败而归,曹魏率其军队开赴东方,诸葛亮认为此时曹魏关中一带的兵力空虚,于是向汉后主刘禅进言,主张出兵关中。 B . 刘备虑事深远,认为蜀汉不能长久割据一隅,讨伐曾魏可能失败,但若不伐,结局依然是灭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进攻放手一搏。 C . 诸葛亮分条阐明出师北伐的紧迫性,原因之一就是蜀汉的精英将领一年之内纷纷殒亡,此后将损失三分之二的州郡,这对蜀汉十分不利。 D . 诸葛亮谦逊地认为,自己比不上汉代的张良、陈平,比不上智慧谋略高超的曹操,蜀国也力量薄弱,如今能做的就是抓住机会,尽力而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②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5. (5) 诸葛亮为什么要在给后主的进言中提到刘繇、王朗之事?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