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上·长沙开学考) 盛夏时节,花木葱茏,生机盎然,学校组织开展“诗意山水,人间草木”暑假研习活动。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研习任务。

    1. (1) 文学社的同学搜集到以下文字资料,有同学对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有疑问。下列选项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 , 包含着丰富的人类生存智慧。这里的“天”可以理解为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人”是指生存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的人类。人类把自己看作天地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受着自然的滋养,摸索着宇宙的规律,探寻着生命的智慧。

      在这种观念浸润下,文人墨客放眼青山绿水、泉石清音。他们亲近自然,在诗歌和文章中将自然之景与精神志趣完美契合。“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王维的眼里翠竹萋萋、明月皎皎,他将灵魂妥帖地安放于自然,将心灵升华到空明纯美的禅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经历了颠沛流离之后,归于淡泊,归于闲暇 , 刘禹锡借助《陋室铭》构建了一个恬静的“君子居之,陋室何陋”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归宿。

      A . “精髓”的“髓”应读为“suǐ” B . “妥帖”的“帖”应读为“tiè” C . “颠沛流离”应写为“颠沛留离” D . “闲暇”的“暇”应写为“瑕”
    2. (2) 艺术社的同学查阅整理了与“国色”相关的资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2023年春晚节目《满庭芳·国色》唱出了曼妙“秀色”。那么,颜色从何而来?其芳名又是何人所取?史料告诉我们:先人们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发现色彩,从植物和矿物中提取颜料,并赋予它们雅致动听的名字。比如,玄色即黎明太阳将出未出时天空的黑里透红;绿沈就是西瓜皮颜色。“国色”不直接采用“青白黄赤黑”,而从中遴选出“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沉香”,则是艺术表达“吉祥寓意和美之色相”的需要。其中,蓝色系用的群青,最早来自青金石,从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它们不只代表了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审美意趣,还是色彩符号

      A . 它们不只是色彩符号,还代表了千百年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趣。 B . 它们不只代表了沉淀下来的千百年的中华民族审美意趣,还是色彩符号。 C . 它们不只是色彩符号,还代表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审美意趣。 D . 它们不只代表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审美意趣,还是色彩符号。
    3. (3) 民俗社的同学重点探究了人们爱花的原因,并描述了民间的赏花胜景。请你编审、校对他们提供的材料,选出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赏花自古被视为一种雅兴。对于大众而言,绚丽的色彩、扑鼻的香气是花卉的价值所在,但文人士大夫却不以为然。文人赏花,重在品味花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比如菊花由于岁寒不折、做立风中的秉性,受到众多知识分子的追捧。它枯而不落,与其他花卉迥乎不同 , 成为保持民族气节的象征。

      民间赏花习俗由来已久。京城人爱花,每至花期,便邀约三五好友外出赏花。明清时期,随着人工培育花卉技术的进步,京城的观赏花卉空前繁多,赏花的场所也大幅增加。当时的什刹海已是京城家喻户晓的赏荷中心,每年农历六月,大量游客慕名而至。到了秋季,京城再掀赏菊风潮,被色彩点燃的天宁寺最是耐人寻味

      A . 不以为然 B . 迥乎不同 C . 家喻户晓 D . 耐人寻味
    4. (4) 书法社的同学拟写了一副对联,横线处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水不墨 ①  , 着 ② 天然色,天地无弦 ③  , 调 ④ 人间情

      A . ①万古琴 ②春夏秋冬 ③千秋画 ④喜怒哀乐 B . ①千秋画 ②喜怒哀乐 ③万古琴 ④春夏秋冬 C . ①万古琴 ②喜怒哀乐 ③千秋画 ④春夏秋冬 D . ①千秋画 ②春夏秋冬 ③万古琴 ④喜怒哀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