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下·和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定国①诗集叙

    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思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②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与王定国书(节选)

    苏轼

    定国所寄临江军书,久已收得。二书反复议论及处忧患者甚详,既以解忧,又以洗我昏蒙,所得不少也。然所谓“非苟知之,亦允蹈之”者,愿常诵此语也。杜子美在困穷之中,一饮一食,未尝忘君,诗人以来,一人而已。今见定国,每有书皆有感恩念咎之语,甚得诗人之本意。仆虽不肖,亦尝庶几仿佛于此也。

    文字与诗,皆不复作。近为葬老乳母,作一志文,公又求某书,辄书此奉寄。今日马铺李孝基送君谟③石刻一卷来,其后有定国题字,又动我相思之怀,作恶久之。数日前,沈达过此,亦云与定国熟,船中会话半夜,强半是说定国。

    【注】①王定国: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林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③君谟:宋代书法家蔡襄的字。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风》好色而不淫        淫:过分 B . 是特识变风、变雅耳        特:特别 C . 以忝其父祖耳           忝:有愧于 D . 非苟知之,亦允蹈之        蹈:遵循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乘月而归            侣鱼虾而友麋鹿 B . 又以病止酒           以其无礼于晋 C . 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犹且从师而问焉 D . 甚得诗人之本意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 (3) 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B . 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C . 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D . 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4. (4) 下列句子分别表现王定国豁达和与作者感情深厚的一项是(    )
      A . ①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②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 B . ①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②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 C . ①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②其后有定国题字,又动我相思之怀 D . ①二书反复议论及处忧患者甚详②船中会话半夜,强半是说定国
    5.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定国诗集叙》开篇引用太史公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引出诗作“发于情止于忠孝”的传统 B . 作者评论王定国的诗歌,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有“治世之音”;但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有否定之意 C . 王定国在两封军书中谈论到处于忧患时应注意的事,不仅帮助作者解忧,还帮助作者洗涤愚昧,让作者收获不小 D . 两篇文章都写到杜子美在困穷之中未尝忘君,以此来衬托王定国的心志气度
    6. (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②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③仆虽不肖,亦尝庶几仿佛于此也。

    7. (7) 结合原文分析作者畏服王定国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