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四川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为原创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引导,文化类节目随之进入发展的繁荣期。但综艺节目在题材上向文化领域拓展,除了政策引导的因素,也跟综艺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关。在文化类节目兴盛之前,综艺领域流行的是真人秀,其节目逻辑是在各种选秀、游戏过程中制造困难和冲突,以此展现人性。这种逻辑发展到极致,就是通过事先拟定"剧本"来建立"人设""剧情"甚至刻意创造夸张的矛盾。当观众对发展进入瓶颈期的真人秀节目感到厌倦之时,以提供文化和知识为目的的文化类节目给人带来耳目一新之感,因此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早期的文化类节目以汉字读写、谜语成语竞猜、诗词歌赋比赛为主,主要提供通识性文化知识,现在则聚焦于具有较强专业性的文化内容,如典籍字画、文物考古、传统曲艺、手工技艺、礼仪冠服等。随着题材向垂直细分领域拓展文化类节目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越来越丰富。如果说真人秀节目的垂直细分凸显的是大众媒介的娱乐功能,那么文化类节目的垂直细分,彰显的则是大众媒介的教育功能。

    在各种文化类节目中,最令人意外的是,文博考古类节目尤其是考古遗址类节目的走红,比如《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等文博考古类节目收获了大量"粉丝",大大增强了年轻观众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类节目的选题越来越专业,对节目形态提出了更高要求。21世纪初的文化类节目,形态较为单一,以知识竞赛、专家讲座为主,有的干脆在节目中大量播放传统的文化专题片。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现在的文化类节目在形态上堪称百花齐放:访谈、朗诵、情景剧、文艺表演、游戏、竞技、户外旅行等形式被广泛应用到节目中,且新形式还在不断推出。一般而言,一档节目会综合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对文化内容的表现,从单纯的专家讲述发展到综合运用情景剧演绎等,让专业性很强的传统文化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拉近了当代观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除了节目制作理念的改变,文化类节目形态的创新也得益于媒介融合的加速推进。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平台等新媒体互相借鉴优势互补,推出了不少既具有厚实内容又具有时尚网感的文化节目。比如河南卫视在2021年春节、重阳节等七个重要节日,推出"奇妙游(夜)"系列节目,完全抛开传统的节庆晚会形态,把叙事性的穿越剧和展示性的文艺表演结合在一起,并在其中穿插漫画、游戏、说唱等,整个节目充满"网感",是网剧、网综、"快闪"的组合形态,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成功实现"破圈"传播。

    文化类节目的形态创新也离不开科技的助力,尤其是数字媒体技术在节目中的大量运用。《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考古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大量运用VR(虚拟现实)、XR(扩展现实)、裸眼3D、全息扫描等技术,在演播室里打造出千年前的历史场景和万里之外的考古现场,让典籍、文物变得可视可听甚至可感可触。通过场景化、故事化的演绎文物背后的人与事被挖掘出来,文物和历史都"活"了起来,增强了观众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文化类节目除了向观众普及文化知识,还要给予观众审美享受。传统文化是个富矿,其中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曲艺舞蹈、手工技艺,都可以成为文化类节目的选题来源,但这些文化内容需要经过二次创作才能影像化、视听化。1.0时代的文化类节目,文化内容尚未经过视听化改造,其美的一面并未充分展现出来。2畅。时代的文化类节目,开始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更加适合电视表现的内容,比如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朗诵、表演,把静态的文物转化成故事演绎等,并注意挖掘其中的美学内涵。到了3畅。时代,文化类节目坚持"唯美"理念,综合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创造性地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视听化甚至是"大片化"呈现。从《唐宫夜宴》到《只此青绿》到《中国好时节》系列节目,均以不亚于电影大片的视听效果,向观众展现了或雍容华贵或冲和典雅或清新自然的传统美学。文化类节目借助电视、短视频等不同媒介的传播,成为彰显中华美学风范的重要文艺载体。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结合,造就了一大批国潮品牌,因此有不少论者将2畅。时代之后的文化类节目称为国潮节目或新国潮节目。比起国潮节目,新国潮节目使用了更多前沿科技,但二者都着眼于用现代审美趣味去融合传统美学,并因此带动了相关表情包、文创产品、时尚汉服、古风美食的兴起,使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新生。总之,文化类节目不断迭代升级,唤醒了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激活了现代人旺盛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摘编自《光明日报》《迭代升级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破圈"传播》)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综艺领域较早流行的是真人秀。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文化类节目进入发展的繁荣期。 B . "这种逻辑发展到极致"中的"极致",原本指最高的程度或造诣,是褒义的,而这里却含有作者的不认同感。 C .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文化类节目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内容也越来越庸俗,拉近了观众与文化的距离。 D . 科技手段助力文化类节目的形态创新,甚至能让许多节目产生不亚于电影大片的视听效果。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比较了真人秀和文化类节目垂直细分的不同功能,并以文博考古类节目证明后者的教育功能。 B . 作者说"传统文化是个富矿",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意在呼吁青少年要弘扬传统文化。 C . 作者以"奇妙游(夜)"系列节目实现"破圈"传播来证明媒介融合推动了文化类节目形态的创新。 D . 全文采用分总结构,先后从题材拓展、形态创新和美学审美三个角度阐释了文化类节目迭代升级的相关情况。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节目题材拓展往往有外在和自身的原因,而自身原因与其从新颖到被厌倦的规律有关。 B . 成语竞猜、诗词歌赋比赛等文化节目的教育功能,不如文博考古等具有较强专业性内容的

      文化类节目强。

      C . 2畅。时代的文化类节目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朗诵、表演,把静态的文物转化成故事演绎等,是

      典型的国潮节目。

      D . 从文化类节目迭代升级可以发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确能给予我们自信,但如果不懂创新,传

      统文化就会逐渐消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