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
(1)
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 .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 .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 .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
(2)
下列词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越国以鄙远”的“鄙”的用法和“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的“侣”相同。
B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为”与“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的“为”意思不同。
C . “何厌之有”的“厌”与“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的“厌”意思相同。
D . “子犯请击之”的“请”与“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请”意思不同。
-
-
(3)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侯”是西周春秋时代最普遍的爵称。据说周代封爵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B . “子”是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如男子、士子、舟子、才子等都是这种用法。
C . “寡人”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D . “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
-
-
(4)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 . ①③④
B . ①⑤⑥
C . ②③⑥
D . ②④⑤
-
-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 . 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 . 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提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 . 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
(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