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萨尔图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曰:“此非常人。”乃深自结纳。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文静曰:“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世民曰:“安知其无,但人不识耳。我来相省,非儿女之情,欲与君议大事也。计将安出?”文静曰:“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以万数,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太原百姓皆避盗入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以此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世民笑曰:“君言正合我意。”乃部署宾客,渊不之知也。世民恐渊不从,犹豫久之,不敢言。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仁恭、君雅战不利,渊恐并获罪,甚忧之。世民乘间屏人说渊曰:“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渊大惊曰:“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告县官。”世民徐曰:“世民睹天时人事如此,故敢发言。必欲执告,不敢辞死。”渊曰:“吾岂忍告汝,汝慎勿出口。”明日,世民复说渊曰:“今盗寇日繁,遍于天下。大人受诏讨贼,贼可尽乎?要之,终不免罪。且世人皆传李氏当应图谶,故李金才无罪,一朝族灭。大人设能尽贼,则功高不赏,身危矣。唯昨日之言,可以救祸,此万全之策也,愿大人勿疑。”渊乃叹曰:“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世民聪明A勇决B识量C过人D见隋室E方乱F阴有G安天下之志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群盗以万数”中的“殆”与《石钟山记》中“郦元之所见,与余同”中“殆”意义不同。 B . “以此虚入关”中的“乘”,与《登泰山记》中“自京师风雪”的“乘”意义不同。 C . “乃部署宾客”中的“阴”与“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意义相同。 D . “身危矣”中的“益”,与成语“精求精”中的“益”意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文静与李世民结交颇深,李世民曾向刘文静问计,刘文静对社会形势分析得很透彻。 B . 虽然刘文静的谋划契合李世民的心意,但李世民最初也只是暗中行事,不敢告诉李渊。 C . 王仁恭、商君雅二人作战失利,李渊担心他俩会一起被治罪,李世民则趁机劝李渊起兵反隋。 D . 李渊听到李世民“兴义兵”的建议,先说要把他抓起来,后经李世民劝说终于同意起兵。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

      ②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

    5. (5) 刘文静认为要想平定当时大乱的天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