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
  • 1. (2023六上·龙里月考) (二)中国的筷子

    ①筷子为“箸(zhù)”,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了。

    ②用筷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在使用象牙箸。

    ③筷子的形状,最初是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0.4厘米。到了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分清了。

    ④制箸的材料,通常采用竹、木。如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等。此外还有采用铜、玉、骨、银等材料的,如北京的雕琢玉筷,广州的象牙筷……

    ⑤筷子挺直,宁折不屈。唐玄宗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一诗写道:“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形象地写出了人们用筷子夹取食物的情景,也赞颂了像筷子一样默默奉献的人。

    1. (1) 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有( )。(多选题)
      A . 作比较 B . 举例子 C . 打比方 D . 列数字
    2. (2) 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①第④段中的“通常”一词去掉后表达效果不变。

      ②古代的筷子和现在的筷子形状是一样的。

      ③安徽出土的铜筷属东周时期,云南出土的铜筷属春秋晚期。

    3. (3) 有几位同学带着不同的目的阅读了这篇短文,他们分别应重点关注(精读)哪个自然段的内容?请将自然段序号写在横线上。

      ①李玉同学想研究筷子形状的变迁,他应该精读第自然段。

      ②张诚同学想找一首与筷子有关的古诗词,他应该精读第自然段。

      ③刘响同学想弄清“筷子”名称的由来,他应该精读第自然段。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