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上·朝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谈到艺术的本质,英国人贝尔认为,伟大的艺术都是“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创作并不就是 把生活复现出来,最根本的是将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形式化。

    早期新诗创作忽视形式、滥用“自由”随意而作的痼疾成了闻一多新诗理论中批判最多的 内容之一,在《泰戈尔批判》里,闻一多指出:“于今我们的新诗已经够空虚,够纤弱,够偏重理 智,够缺乏形式的了。”在《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中,闻一多借用鲁品提(Rossetti)的名言 来表达自己的诗学主张:“美的灵魂若不附丽于美的形体,便失去了他的美了。”早期诗人都强 调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认为诗是“写”的,不是“做”的,针对这一创作理念,闻一多多次 提出自己的异议,主张诗需要“做”,而不是“写”。在《〈冬夜>评论》里,闻一多谈到艺术加工的 必要性:“一切的艺术应该以自然作原料,而参以人工, 一以修饰自然的粗率相,二以渗渍人性, 使之更接近于吾人,然后易于把捉而契合之。”在《诗的格律》中,闻一多对胡适“有什么话,做什 么诗”的诗歌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批判,他说:“偶然在言语里发现了一点类似诗的节奏,便说言 语就是诗,便要打破诗的音节,要它变得和言语一样——这真是诗的自杀政策了。”并进而解释 道:“我并不反对用土白做诗,我并且相信土白是我们新诗的领域里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壤, …… 我们现在要注意的只是土白可以‘做’诗:这‘做’字便说明了土白须要经过一番锻炼选择的工 作然后才能成诗。”当然,要想将“做”诗变成现实,就得建立一套诗歌创作和鉴赏的美学规范, 这或许就是闻一多提出诗的“三美”主张的初衷。

    如果说早期缺乏形式规约的中国新诗创作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中的话,那么,在闻一多明 确提出诗歌建设的“三美”主张以后,中国新诗进入了一个讲究规范化的自觉时代。闻一多对 诗歌形式的强调、对诗歌创作需要修饰和打磨的必要性的阐述,标志着中国新诗在创作理念上 的某种成熟,体现着诗学的现代性特征。

    (摘编自李乐平《闻一多对中国新诗理论的贡献》)

    材料二:

    从表面上看来,格律可从两方面讲:(一)属于视觉方面的;(二)属于听觉方面的。这两类 其实又应当分开来讲,因为它们是息息相关的。譬如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 均齐。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但是没有格式,也就没有节的匀称,没有音尺,也就没有句的均齐。

    关于格式、音尺、平仄、韵脚等问题,本刊上饶孟侃先生《论新诗的音节》的两篇文章讨论得 很精细了。不过他所讨论的是从听觉方面着眼的。至于视觉方面的两个问题,他并没有提到,

    当然视觉方面的问题占比较次要的位置。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间

    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原来文学本是占时间又占空间的一种艺术。既然占 了空间,却又不能在视觉上引起一种具体的印象 ____ 这是欧洲文字的一个遗憾。我们的文字有 了引起这种印象的可能,如果我们不去利用它,真是可惜了。所以新诗采用了西文诗分行写的 办法,的确是很有关系的一件事。姑且无论开端的人是有意还是无心的,我们都应该感谢他。

    因为这一来,我们才觉悟了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 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诚然,律诗也是具有建筑美的一种格式,但是同新诗里的建筑美的可能性比起来,可差得多 了。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这是律诗与新诗不同的第一点。 做律诗无论你的题材是什么,意境是什么,你非得把它挤进这一种规定的格式里去不可,仿佛不 拘是男人、女人、大人、小孩,非得穿一种样式的衣服不可。但是新诗的格式是相体裁衣。例如 《采莲曲》的格式决不能用来写《昭君出塞》,《铁路行》的格式决不能用来写《最后的坚决》,《三 月十八日》的格式决不能用来写《寻找》。在这几首诗里面,谁能指出一首内容与格式,或精神 与形体不调和的诗来,我倒愿意听听他的理由。试问这种精神与形体调和的美,在那印板式的 律诗里找得出来吗?在那杂乱无章、参差不齐、信手拈来的自由诗里找得出来吗?

    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这是它们不同的 第二点。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这是 它们不同的第三点。有了这三个不同之点,我们应该知道新诗的这种格式是复古还是创新,是 进化还是退化。

    (摘编自闻一多《诗的格律》)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艺术创作最为根本的性质是艺术家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形式化,并不是把生活复现 出来。 B . 闻一多对诗歌形式的强调,体现了诗学的现代性特征,标志着中国新诗在创作理念上的 成熟。 C . 闻一多认为,从表面上看,新诗的格律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理解,后者为主,前者为次。 D . 在闻一多看来,汉字是象形字,中国人对诗歌的鉴赏领悟来自对汉字字形及诗行的视觉 印象。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泰戈尔批判》等文中,闻一多对中国早期新诗滥用“自由”随意而作的痼疾进行了多次 批判。 B . 闻一多的“三美”论,使中国新诗创作从缺乏形式规约的自发状态进入了讲究规范化的自 觉时代。 C . 中国最初的新诗尽管不是闻一多所作,但是采用了西文诗分行的形式,已经体现出建筑美 的特点。 D . 闻一多强调诗歌的形式,并不是说不注重内容,而是追求诗歌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相调 和的美。
    3.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闻一 多 《红烛》) B . 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郭沫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 .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徐志摩《再 别康桥》) D . 今夜风静不掀起微波/小星点亮我的桅杆/我要撑进银流的天河/新月张开一片风帆(陈梦 家《摇船夜歌》)
    4. (4) 根据材料一,请简要概括“做诗”与“写诗”的不同之处。
    5. (5) 材料二中,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所倡导的新格律诗与旧体格律诗有哪些不同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