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2九上·广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风雪夜归人

    马亚伟

    ①三十多年前,父亲在离家三十里路的地方上班,他每天骑自行车往返。

    ②冬日的天,像个面无表情的冷面人。寒气阵阵,天空透着捉摸不透的意味。父亲抬头望了几次天,说:“这天阴了好几天了,雪也没下,我还是去吧,厂里一大堆事,耽搁不得。”母亲说:“下雪了咋办,还是别去了。”父亲犹豫了一下,推起车子出了家门。

    ③过了一会儿,天阴得更沉了。没多久,雪纷纷扬扬下了起来。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母亲叹口气说:“让你爸别去上班了,他偏不听,下雪了还咋回家!"父亲轻易不会歇班,他挣的钱要供我们一家开支呢。

    ④到了下午,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母亲在屋里屋外团团转,雪地上留下她杂乱的脚印。雪越下越大了,“你爸可咋回来呀!”母亲语气里有明显的担忧和焦虑。“我爸今天也许不回来了呢,听他说那里有住的地方。”我安慰母亲。

    ⑤黄昏时分,雪渐渐小了,但地上的雪更厚了,脚踩上去立即陷出深深的窝,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我问母亲:“我爸今天不回来了吧?”母亲无比笃定地说:“回来!他肯定回来!”

    ⑥夜色笼了过来,母亲站在门口翘首遥望,可路上连个人影也看不到。冰天雪地,我在呼啸的风中瑟缩着,感觉要被冻成一根冰棍。“妈,回家等吧!”我开口说话时,牙齿都要打战。母亲却目光专注地遥望着村口,一声不吭,她在雪花飞扬中保持着一成不变的姿势和表情,那姿势和表情像雕像般肃穆。忽然,母亲说:“走!回家做饭,你爸回来得吃上热乎饭!”

    ⑦母亲认定,父亲一定会回来。我跟着母亲在屋子里忙碌起来。小小的屋子里,炉火烧得正旺,温暖弥漫着,与屋外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样的时候,分外觉得“家”这个字眼是那么可亲。母亲烧起灶火,忙着熬红薯粥。她嘱咐我在炉火上烧开水:“多烧点开水,你爸回家得赶紧让他用热水洗洗,暖和暖和。灶火上熬着红薯粥,母亲开始切白菜,切豆腐,洗粉条,她要做父亲最爱吃的大炖菜。

    ⑧屋子里的饭菜香味弥漫着,妹妹饿得叫起来:“妈,我要吃饭,爸爸今天肯定不回来了。”夜色漆黑,别人家已经过了晚饭时间,可父亲还没有回来。母亲的态度依旧坚定:“你爸一定会回来的,再等会儿!”我和妹妹围着炉火,静静等待。母亲则一趟趟往外面跑,脸上的表情越来越焦虑。

    ⑨后来母亲不再出门去,但她的焦虑在升级,眉头紧锁着。就在我们都等得心烦意乱的时候,屋门“吱呀”一声开了。“爸爸回来啦!”妹妹喊起来,我和母亲也一跃而起。

    ⑩我们面前的父亲,简直成了雪人!他衣服上都是雪,眉毛,胡须上也都是雪,整个人都是白的。“赶着做事,回来晚了。”父亲开口说话,“三十里地,我一步步走回来的!”父亲嘴巴像被冻僵了一般。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我赶紧把门关紧,让屋里的温暖一点点融化父亲的寒冷。这个世界有冰有霜,但幸好还有家;这个世界有风有雪,但幸好还有爱。夜归人,只要有人在风雪中为他守候,就一定能回到家。

    ⑪父亲坐到餐桌前,看到热气腾腾的饭菜,张口想要说什么,又停了一下,终于说出一句话:“家里真暖和!”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0期,有改动)         

    1. (1) 运用景物描写来表示时间的流逝变化,可以使文章的叙事既有条不紊又生动可感。本文多处以雪景的变化来表示时间的流逝,请从文中找出来,按顺序抄写在横线上。

            ①   ② ③ 

    2.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主要写风雪夜“我们”翘首期盼父亲回家的故事,标题“风雪夜归人”点明了时间、天气和人物。 B . 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避免了叙述平板和结构单调,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从而更好地吸引读者。 C . 小说中,“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故事主线围绕“父亲”展开,“父亲”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线索人物。 D .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如屋内温暖与屋外寒冷的对比、妹妹形象与妈妈形象的对比,使读者的感受更强烈。
    3. (3) 请从下面的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品析句子。

      ①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表达效果)

      ②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分析动作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我选第句。品析如下:

    4. (4) 小说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这一形象仍很鲜明。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文本分析父亲形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