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上·芜湖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面对悠久的中国文化,分期是研究和描述其历史发展的关键。学术界习惯按朝代划分时期,这自有其学理的根据。然而,改朝换代乃是政权的转移,适合于政治史,是否适合作为文化史分期的依据呢?这是我长久以来不断思考的问题。我认为,理想的分期法是依据文化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可以按朝代分期,也可以不按朝代分期,不可一概而论。

    例如,隋唐建立统一的王朝,这既是政治分期的标志,也给文化带来新的局面。经过两百多年南北的分裂,文化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正如魏征《隋书·文学传序》所云:“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隋朝统一中国以后,特别是继之而建立的唐朝,在南北文化交融和中外文化交流这两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使中国文化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至少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多元化,南方的与北方的,中国固有的与外来的,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无论是思想方面、宗教方面,文献的整理方面,还是文学方面、艺术方面,莫非如此。二是文化重心下移,从士族向庶族下移,进而开始向市民下移,这就为中国文化增添了活力。这些特征形成一种综合的效果,就是文化格外富于创造性,也格外绚丽多彩。因此,我们可以将隋唐的统一视为文化史分期的标志。

    但是,改朝换代又不一定能够成为文化新时期的开始,例如唐宋之间文化的变迁,实际上是从中唐开始的。中唐是一个值得充分重视的转折时代,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莫不如此。宋代在许多方面是上承中唐的:庶族士人代替士族文人开始居于文化主体的地位;城市的繁荣和城市经济的活跃,市民文化诉求的加强;理学的兴盛;词的繁荣等等,以上诸多方面的变化在中唐已经开其端倪。宋初士人如王禹偁、石介等每称“二百年来”如何如何,可见他们自己也重视本朝对中唐的延续。

    至于横向的地域性考察,是亟待加强的。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这些地域文化是统一的中国文化的各个分支,也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过各自的贡献。陕西、河南、山东、湖北、江西、江苏等地自不待言,兹举另外几处,略加说明。

    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地,因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三星堆遗址的大规模发掘,证明了距今五千年至三千年,蜀地已有相当发达的文明,蜀地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而且与中原文化已有联系。蜀地在文学方面对中国文化也有重要的贡献,古代一些著名的文学家,如司马相如、王褒、扬雄、陈子昂、李白、苏洵、苏轼、苏辙等等,都出生在这里,并在这里成长,一旦出蜀便成为大家。蜀地作为他们的文化摇篮,特别值得注意。

    再如,福建是中国刻书业的中心,从宋代一直到清代经久不衰。宋代建阳刻书业尤盛,所刻印的书籍世称“建本”,其麻沙、崇化两坊最负盛名,有牌号可考的就有30多家,明代建阳书堂达221家。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载,两地有“图书之府”之称。其中既有善本,如宋建安(即建阳古称)黄善夫刻《史记集解索引正义》;也有大量通俗读物,如戏曲、小说、日用类书。印刷术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而福建刻书业的兴盛则是福建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

    由于中国的河流大体上是自西向东,所以文化的传播和中心的移动,沿着河流东西移动比较方便,而南北原属于两个差异较大的体系,文化中心的南北移动往往造成文化的突飞猛进。南北交流大体是沿着几条路线进行的,例如洛阳(或开封)——南阳——襄阳——荆州(或武昌);北京——扬州(或南京)——苏州——杭州;西安——汉中——成都。杜甫的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勾勒了其中一条路线图。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南北交流对文学的发展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中国历史上,政治的中心多半在北方,而经济的后盾却在南方(特别是唐代以后),大运河(津浦线就是沿着运河修筑的)作为国家的经济命脉只要畅通着,王朝就不难维持下去。围绕着黄河、长江和运河形成文化的若干中心,是很自然的。

    总之,中国文化史有两个坐标:一个是时间的坐标,一个是地域的坐标。一方面,中国文化的主流沿着时间的长河移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文化显示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宛如乐曲的主旋律,构成中国文化的底色;另一方面,中国文化有多个发源地,各有地域的特点,其发祥与兴盛的时间也有先后之别。特色与时间不尽相同的文化板块之间互相交错、移动,呈现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文化地图,编织成中国文化的全景。

    (摘编自袁行霈《我的中国文化时地观》)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学术界习惯按朝代分期来研究、描述中国文化史,作者认为依据文化自身发展的实际灵活处理更为可取。 B . 隋唐时文化绚丽多彩,格外富于创造性,这表现在该时期南北文化交融和中外文化交流有了突破性进展。 C . 我国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它们是统一的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D . 从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作者认为,中国文化史有两个坐标,也就是时间坐标与地域坐标。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王禹偁、石介等人感慨为例,旨在论证宋初与中唐在文化传承上一脉相承的观点。 B . 文章以李白等人为例,旨在论证距今五千年至三千年,蜀地已有相当发达的文明的观点。 C . 文章运用例证法、引证法来说理,如文中“两地有‘图书之府’之称”就运用了引证法。 D . 文章先由质疑导入,再从时空两个方面展开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论证严谨、逻辑性强。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针对学术界在中国文化分期上的习惯做法,摆事实、讲道理,通过分析提出自己看法,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B . 作者认为,无论按朝代划分的标准,还是从文化自身发展的实际来看,将隋唐的统一视为文化史分期的标志都是合理的。 C . 我国河流主要呈东西向,这使得文化的传播,东西向比南北向更容易,也使南北文化中心的转移常造成文化的突飞猛进。 D . 中国文化的发展,以时间为主,地域为辅,相互交织,共同形成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故可从时、空两方面研究中国文化史。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