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节选自《韩非子•奸劫弑臣》《韩非子•六反》)
材料二:
苏代为公仲谓向寿曰①:“禽困覆车。公破韩② , 辱公仲,公仲收国复事秦,自以为必可以封。今公与楚解口地③以杜阳。秦、楚合,复攻韩,韩必亡。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向寿曰:“吾合秦、楚,非以当韩也,子为我谒之公仲曰:‘秦、韩之交可合也。’”对曰:“愿有复于公。谚曰:‘贵其所以贵者贵。’今王之爱习公也;其知能公也,不如甘茂。今二人者,而公独与王主断于国者,彼有以失之也。公孙郝党于韩,而甘茂党于魏,而公党于楚,是与公孙郝、甘茂同道也。公何以异之?人皆言楚之多变也,是自为责也。公不如与王谋其变也,善韩以备之,而后委国于甘茂,是韩,是外举不辟仇也。”
向寿曰:“吾甚欲韩合。”对曰:“甘茂许公仲以武遂,反宜阳之民,今公徒令收之,甚难。”
向寿曰:“然则奈何?武遂终不可得也?”对曰:“公奚不以秦为韩求颖川于楚此乃韩之寄地也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 , 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此利于秦。”向寿曰:“奈何?”对曰:“此善事也。甘茂欲以魏取齐,公孙郝欲以韩取齐,收楚、韩以安之,而诛齐、魏之罪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有改动)
【注】①公仲为韩相,向寿为秦将,苏代为韩使者。②《史记•甘茂列传》“秦使向寿平宜阳”,官名,战国楚置。④公孙郝,皆为秦臣。
-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公奚不以秦A为B韩C求D颖川E于楚F此G乃H韩I之J寄地K也L公M求N而O得P之Q是R令行S于楚
-
-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禽困覆车,以禽兽困急可撞翻猎者之车来比喻人陷入绝境会拼命,与“困兽犹斗”意思相近。
B . 国,可以指国都、古代王侯的封地等,“而公独与王主断于国者”中的“国”是指“国事”。
C . 徒,文中指“这类人”,与《师说》中“郯子之徒”的“徒”意思相同。
D . 宜阳,古代地名的命名不少与方位、水文等相关,由此可推断宜阳在宜水之北
-
-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国大败韩国之后,将秦地解口赠予楚国,又将秦城杜阳封给楚国令尹,形势对韩国不利。
B . 苏代认为秦王虽然对向寿的宠幸和赏识不及对公孙郝和甘茂,但特别信任向寿,是因为公孙郝和甘茂亲附其他诸侯国。
C . 苏代指出向寿在秦楚争强时联合楚国非明智之举,不如与秦王共同谋划,防备楚国,否则将有祸患。
D . 向寿如果凭借攻取宜阳之功,拉拢楚、韩,使之安定,就能为公孙郝与甘茂分忧。
-
-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②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
-
-
(5)
请从韩非子义利观的角度分析苏代建议的秦国大将向寿弃楚亲韩的具体原因。
-
-
(6)
与下面例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甘茂党于魏
A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B . 而耻学于师(《师说》)
C .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师说》)
D . 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
-
(7)
与下列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公破韩,辱公仲
A . 贵其所以贵者贵(本文)
B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C . 舞幽壑之潜蛟(《赤壁赋》)
D . 吾从而师之(《师说》)
-
-
(8)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反宜阳之民(本文)
B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C . 君子生非异也(《劝学》)
D . 金就砺则利(《劝学》)
-
-
(9)
下列句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B . 收楚、韩以安之(本文)
C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D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
(10)
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的特殊句式一样的一项是( )
例:是韩,公之仇也。
A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B .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C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师说》)
D . 句读之不知(《师说》)
-
-
(11)
下列加点词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公过楚以收韩:路过、经过
②善韩以备之:与……友好、交好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借助、凭借
④是外举不辟仇也:通“避”,躲避、避开
⑤公何以异之:感到奇怪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义
⑦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
⑧位卑则足羞:感到羞耻
A . ①②③⑦
B . ②③④⑤
C . ②⑥⑦⑧
D . ②④⑦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