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三上·大同模拟)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之军相当,两军相望,众寡强弱相等,未敢先举。吾欲令敌行陈不固,后陈欲走,鼓噪而乘之,敌人遂走,为之奈何?”太公曰:“如此者,发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车骑百里而越其前后,多其旌旗,益其金鼓。战合,鼓噪而俱起。敌将必恐,其军惊骇,众寡不相救,贵贱不相待,敌军必败。”武王曰:“敌之地势,不可以伏其两旁,车骑又无以越其前后,敌知我虑,先施其备。我士卒心伤,将帅恐惧,战则不胜,为之奈何?”太公曰:“哉,王之问也!如此者,先战五日,发我远候,往视其动静,审候其来,设伏而待之。必于死地与敌相遇,远我旌旗,疏我行陈,必奔其前,与敌相当。战合而走,击金无止,三里而还,伏兵乃起,或陷其两旁,或击其前后。三军疾战,敌人必走。”武王曰:“善哉!”

    (节选自《六韬》)

    材料二:

    凡兴兵伐敌,所战之地,必预知之。师至之日,能使敌人如期而来,与战则胜。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所备者专,所守者固。法曰:“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战国,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用田忌将而往真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孙膑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曰,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田忌纳之。涓追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精锐亲兵倍道兼行逐之。孙膑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木,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曰:“暮见举火即万弩俱发。”涓果夜至,立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刎。

    (节选自《百战奇略》)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用田忌A将B而往C直走D大梁E魏将F庞涓闻之G去H韩而归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贵贱,古代常指身份地位的高低,也可指物品价格的高低,文中指军队官、兵。 B . 微,文中指微妙、精妙,与《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的“微”意思不同。 C . 三晋,古代一般用于指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个国家,在本文中专指魏国。 D . 期,文中指约定,与《陈涉世家》中“公等遇雨,皆已失期”的“期”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太公认为在敌我力量相当时,可以多备旌旗、金鼓,设埋伏擂鼓呐喊攻击敌人,使敌人恐惧而自乱,进而打败敌人。 B . 在设伏条件不具备,且敌人已发觉我方行动企图,预先有准备的情况下,太公认为可提前探明敌情,示弱诱敌来打败敌人。 C . 孙膑认为魏国军队强悍善战,素来轻视齐军,有求胜心切的弱点,于是因势利导,提出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策略。 D . 孙膑预知了交战的时间、地点,提前让齐军射箭能手埋伏于狭窄的马陵道两旁,见敌军举火,万箭齐发,射死树下的庞涓。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欲令敌行陈不固,后陈欲走,鼓噪而乘之,敌人遂走,为之奈何?

      ②涓果夜至,立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5. (5) 参考材料一中太公的战术策略,分析孙膑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