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①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一年。(1)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②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三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年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素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
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乙]①童年记忆里,每年春节临近,父亲都会手写春联。他喝完早茶,一大早就开始裁纸。他动笔的时候,我就在一旁帮忙拉住长长的红色联纸。父亲左手按纸如砥柱,右手握笔似游龙,用行草满洒地写下一张张春联,神色陶然。儿时的我猜想,写字一定是件好玩的事,而后我跟随父亲在门两侧贴上一张张手写成果。儿时盼望的春节里,少不了父亲写春联这件事,也让我对写字萌生了最初的向往。
②父亲是个泥水匠。读小学时,家境贫穷 的他没钱买书法工具,就剪猪毛捆作笔,拾水泥袋画格写字。他读到三年级就辍学谋生,在那个动荡艰辛的年代,写毛笔字显得多么奢侈。
③我入读小学时,看着在工地劳累一天的父亲,收工回家后,还会在灯下写毛笔字,激起我对书法的好奇。趁着父亲不在家,我偷偷拿起父亲的毛笔涂鸦,父亲知道后,也并无责怪之意。有一-年暑假,父亲搜罗了一堆旧报纸,把我叫到书桌前,说要教我写毛笔。从那一天起,他帮我折纸倒墨,默默站在我身后,看着我一-笔一画地写横竖撇捺。最初没字帖,父亲请村里懂写毛笔字的道长,写几个字让我照临,并带我登门求教。虽然写字有些枯燥,有了父亲的鼓励,竟也写出几分成就感。
④记忆中的童年,家境非常贫穷,因为家里有四个小孩要养,全靠父亲一人打工维持家用。但只要是我需要的书法用具,父亲都舍得花钱。有一次,他难得搭车去县城一趟,特地买回一沓昂贵的白色宣纸让我创作,这在乡下文具店里是买不到的。那天的我无比兴奋,仿佛是过节一般隆重, 在写字桌上,我摊开洁净如雪的宣纸,在纸上恭敬专注地写下人生第一副对联作品。父案对我在宣纸上呈现的作品很满意,他把这副对联贴在客厅最显眼处,在喝早茶时,跟工友们夸奖我写的字,接下来好几个月,只要我有作品出炉,他都会帮我换上新作。两年后,父亲除了让我写家里的春联,还让我写亲戚家的春联。他会把报纸。上看到的书法作品拿给我看,还会跟我讲古代文人的故事。最初接触书法那些年,我的农服尽沾墨水,我拿笔肆意在房间墙上涂画,父亲从未批评过我。
⑤随着我的报纸写了一沓又一沓,父亲默默陪伴我的无数个夜晚,我在书法上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从三年级开始,因为我会写毛笔字,年年被选为负责出黑板报的宣传委员。读初一时,我的毛笔作品被贴在学校书画展示栏上,(2)在下课的操场上,我远看父亲点了一根烟久久站在展示栏前看我的字,那是他写给我临的,内容是《寻隐者不遇》。我依稀记得那一天父亲得知我获得全县中学生现场书法比赛三等奖,那是我记忆中父亲最开心的一天,就着桌上的花生和咸鱼干,他欢喜地多喝了几杯地瓜酒....
⑥我十五岁那年,父亲因病过世,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留给我的爱与鼓励的力量,陪伴我热爱书法至今,从未消失。时至今日,我最享受的时刻,依然是在深夜一个人的书房听笔毫“沙沙沙”地摩擦纸张,在纸上自信地走出一撇一捺...访佛时光并未走远,父亲依然站在我身后,深切注视着我的笔,脸上正露出满意的微笑。
(节选自陈晓安《笔与纸的温情》)
①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 , 种菜 , 喂猪 , 养蚕 , 纺棉花。
(朗读这句话中加点部分,语速宜快,还是宜慢?请说明理由)
②在下课的操场上,我远看父亲点了一根烟久久站在展示栏前看我的字。
(朗读这一句话,应重读哪个字?请说明理由)
[甲]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乙]时至今日,我最享受的时刻,依然是在深夜一个人的书房,听笔毫“沙沙沙”地摩擦纸张,在纸上自信地走出一撇....佛时光并来走远,父亲依然站在我身后,深切注视着我的笔,脸上正露出满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