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太子丹论

    清•侯方域

    古天下有以绳墨之论,而挫英雄之志气者,如以荆轲为盗是也。况狃于成败之形,而不察于确然之数,以忠臣孝子不得已之深心苦行,不痛惜其不幸,而反以为罪,则何以后之国家者处仇敌之法也?

    昔者燕太子丹遣荆轲入秦,刺始皇不中秦人来伐燕王喜斩丹头以献于秦国竟以灭。宋儒曰:“丹有罪,故书‘斩’”。呜呼,丹之心事可以告之于皇天后土而无憾矣!本意欲杀敌,不遂则死,已决绝于易水送轲之日矣。其书“斩”者,固其所笑而不受也。

    然且何以罪丹乎?曰:“召衅也”。夫强秦之欲灭燕,岂待有衅哉?彼六国之见灭者,又何衅也?刺亦亡,不刺亦亡,三尺童子能辨之矣。即云幸而苟延焉,乃蜉蝣之朝夕也,尚不得为蟪蛄之晦朔也。有两人行而遇虎者,其一惶恐拜跪而乞哀以死,其一大呼奋臂斗不胜而死,而论者顾以乞哀为智,以大呼奋臂为狂佻而搜虎之怒,则何其愚且谬也!

    且太子丹之遣轲也,或筹之熟矣。秦之横行而不可御,乃天下惊魂震魄,自慑服于秦,非秦果能治天下也。斩竿一呼而天下瓦解,相去几时?秦既无德以入人,其势又非蟠结而不可动,设一旦其万乘之君死于匹夫之手,国有不内乱乎?天下豪杰因以知其不可畏,而太子丹者,且收合六国之余烬以西向而前,吾恐嬴氏之亡,不待沛公之入关矣。其以泄暴秦之威,而倡天下之义,莫此一击若也。他日张良之椎盖犹荆轲之剑而为之也,其不能成,则天也。

    故荆轲之与聂政 , 不可同日语也。

    宋人有见战国之世,圣人之道不明,先王之法不立,其公子养客而侠士轻生,故一切以儒者之论绳之。恶聂政之以私害公,而并及之于轲,恶原、尝、春申之属而并及于太子丹。

    然则轲可为忠臣,丹可为孝子乎?曰:由今日论之,轲可为忠臣矣。而要之,其人则英雄而感恩者也,设其遇严仲子,未必不为之用也。若太子丹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选自《侯方域散文集》)

    【注】①聂政:战国时的刺客。严仲子与相国侠累争权结怨,求他代为报仇。他入相府刺杀侠累,然后自杀而死。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刺始皇不中A秦人来B伐C燕王喜D斩丹头E以献下于秦G国H竞以灭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绳墨”在文中的意思是准绳、准则,与《离骚》中“背绳墨以追曲兮”的“绳墨”意思相同。 B . “坐”在文中的意思是因为,与《苏武传》中“副罪,当相坐”的“坐”意思不同。 C . “晦朔”中“晦”指农历最后一天,“朔”指农历初一,此处“晦朔”表示时间很短。 D . “踵”在文中的意思是脚后跟,与成语“摩肩接踵”中的“踵”,用法和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宋儒认为燕太子丹有过错,所以史书曰“斩”,理由是他故意挑衅秦国而导致灭国之灾,对此作者并不认同。 B . 作者认为秦国自身并未强大到可以制服天下的地步,如果荆轲行刺成功,太子丹联合各国反抗,就可能灭秦。 C . 作者对于聂政、荆轲、张良勇于反抗的精神非常赞赏,为后世不理解他们的用心良苦和艰苦卓绝面深感惋惜, D . 作者不以宋儒价值观为准绳,不以成败论英雄,高度赞扬荆轲的英雄志气,认为他为后世反抗强敌树立了榜样。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且何以罪丹乎?曰:“召衅也”。

      ②而论者顾以乞哀为智,以大呼奋臂为狂佻而搜虎之怒,则何其愚且谬也!

    5. (5) 本文作者认为太子丹“与日月争光可也”,请简要分析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