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网络暴力是网络生态的“毒瘤”。网络暴力针对个人集中发布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违法信息及其他不友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互联网的放大传播,往往就成了“伤人利器”。有的网络热点事件中,当事人的姓名、职务、单位等隐私信息被“人肉搜索”,引来了陌生人没完没了的骚扰;有的网民因“信息茧房”,频繁接收片面信息,陷入非黑即白的“骂战”。更为人不齿的是,一些机构追逐所谓“流量至上”,借“网暴事件”蹭炒热度,或者跨平台搬运拼接虚假信息等,这种恶意营销炒作更是毒化了网络环境。

    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在有的网络暴力事件中,少数网民自以为站在“道德高地”,将网络暴力当成“网络正义”,对他人合法权益随意践踏。特别是一些网民往往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忽视了对自身行为的应有约束。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都应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近年来,围绕网络暴力等突出问题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等工作深入推进,此类乱象得到有效遏制,网络生态持续向好。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型网络暴力也浮出水面。例如,近期就有媒体曝光,有人恶意侵入正在直播的网课,实施所谓“网课爆破”,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扰乱了教学秩序,更给人带来实际的心理创伤。

    疫情防控背景下,不少学校通过直播平台、会议软件等开展教学活动。近来,网络上出现一批人,以所谓“网课爆破”为名,有组织地“入侵”在线课堂,通过强行霸屏、刷屏骚扰信息,乃至辱骂师生、播放不雅视频等方式,恶意扰乱教学秩序,造成恶劣影响。记者调查发现,一场“网课爆破”,往往有几位乃至十几位参与者,绝非简单的恶作剧。他们通过群聊,组织、发起一场场“爆破”,甚至在群里分享“战况”。“爆破”人数多,具有随机性、匿名性特点,一旦侵入在线课堂,很难及时制止,往往不得不以提前结束的方式来终止这种过激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学生都可能成为攻击对象,身心也会遭到巨大伤害。针对师生开展的所谓“网课爆破”,因危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已经构成一种网络暴力。其中涉及侮辱、诽谤、传播不良内容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涉嫌违法犯罪。无论从行为看还是后果看,这类行为超出了公序良俗的底线,超越了法律允许的边界。对这种侵入信息系统、侵犯公共秩序、侵害人格权利等行为,必须依法严惩、依法痛击。

    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大力整治网络暴力的决心。网络媒体平台要建立健全网暴预警预防机制、强化对网暴当事人的保护、严防网暴信息传播扩散。广大网友要提升自身素养,网络发声必须守住道德和法律的边界,遭遇网络暴力时,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切勿让“网络喷子”们逍遥法外!一切的愤怒,都不是网络暴力的理由,一切的所谓追求正义,都应当在法治的轨道下运行。让我们以零容忍态度向形形色色的网络暴力说“不”!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

    材料三:

    治理网络暴力非一日之功,为受害者提供有效保护是当务之急。一次网络暴力事件,背后通常是一个个数量庞大的“微型”侵权行为,这给当事人的维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网络暴力特点决定了对网暴受害人的保护,需要从法治、技术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对网络暴力“零容忍”,通过依法惩治形成有效震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另一方面,对于正在发生的网络暴力,也要从技术上寻找化解之道,例如网站平台加强内容识别预警、设置一键防护功能、建立快速举报通道等,尽可能减少网暴行为对当事人的伤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面对形态多样、不断变化的网络暴力;相关的治理手段也应注重综合协同。这其中既涉及完善政府监管方式、畅通司法救济渠道,也需要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提升网民在数字时代的文明素养等。唯有多方发力、久久为功,才能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让人民群众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摘编自《人民日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网络暴力作用下,网络热点事件中的当事人,因某些隐私信息被“人肉搜索”,就可能成为“伤人利器”。 B . 为了追逐流量;蹭炒热度,故意炒作“网暴事件”,或者跨平台搬运拼接虚假信息的机构,对网络环境的毒化作用最大,因此很令人不齿。 C . “网课爆破”,恶意入侵在线教学,扰乱教学秩序,造成恶劣影响。其中涉及的侮辱、诽谤、传播不良内容等行为,还可能涉嫌违法,应依法惩处。 D . 治理网络暴力,需要双管齐下;既要有依法惩治的有效震慑,更要有技术层面止的化解之道,减少网暴行为对当事人的伤害。
    2.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除论述了网络暴力对当事人的侵害方式和网络暴力对网络生态环境的破坏毒化外,还对网络环境治理的现状进行了简要描述。 B . 材料二,以“网课爆破”为例,分析了这种新型网络暴力产生的背景、特点和危害,条理清晰。 C . 材料三,着重论述了治理网暴、保护受害者的对策,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需要多方协作,常抓不懈。 D . 三则材料,都具体论述了网络暴力的危害,且都提出了应对网络暴力的相应办法。
    3. (3) 如何有效应对“网络暴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请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