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文言文阅读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 , 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来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徙徒,或为寇抄。

    是时董率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管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 , 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荥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建安二十二年,遇痰卒,时年四十七。

    (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有删改

    [注]①宄:坏人。②抄:掠夺。③宗:宗室。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朗虽稚A弱B无仰C高之风D损年E以求早成F非志G所为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客谢之”与成语“敬谢不敏”中“谢”字的意思相同。 B . 童子郎,汉魏时期,朝廷授予通过察举考试的通晓儒经的年幼者的称号。 C . “监试者异之”与“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两句中“异”字的意思相同。 D . “民人死者且半”与“且壮士不死即已”《陈涉世家》)两句中“且”字的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马朗九岁时,有人对司马朗的父亲直呼其名字,司马朗就对那人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 B . 司马朗十二岁时,通过了经书考试,监考的人看见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就怀疑司马朗隐瞒了年龄,还当面讯问司马朗。 C . 董卓当权时,司马朗就预料到他们郡以后必定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在故乡安居下去,不如尽快向东迁移。 D . 司马朗带着家人回到温地的这一年,温地发生了大饥荒,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勉励弟弟们在衰乱时期更要团结。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②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5. (5) 同样是发生战乱的情况,为什么司马朗一开始劝止李邵举家搬迁到温地,而后来又劝告父老们举家东迁呢?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