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番禺月考)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嬂①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

    文本二: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慕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②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注]①嬂(zhí):细致。②渫(xiè),流通。

    1. (1)  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填写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欲A民B务C农D在E于F贵G粟H贵I粟J之K道L在M于N使O民P以Q粟R为S赏T罚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未之尝闻”“莫之或止”与《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句式相同。 B . 亡,意为没有、无,与《过秦论》“追亡逐北”的“亡”含义不同。 C . 靡,即消费、耗费,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含义不同。 D .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的“方”,与成语“方兴未艾”的“方”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贾谊引用管仲的话,指出粮仓充足,百姓才懂得礼节,论证了粮食充足对治国的重要性。 B . 贾谊指出如果国家存粮不足又遭遇天灾兵事,那么百姓将会聚集起来推翻官府以求生计。 C . 晁错引用“神农之教”的话,指出君王应当重视粮食,将粮食作为一切国家政务的根基。 D . 晁错认为如果郡县积攒的粮食足够使用一年以上,皇帝就可以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②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5. (5) 贾谊《论积贮疏》和晁错《论贵粟疏》都反映了西汉时期缺粮的社会状况,请结合两则材料,试分析当时粮食短缺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