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灯寻匠影——泰山皮影戏
①泰山脚下,有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在传统文化浸润和现代文化的激发下历久弥新:那就是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泰山皮影戏。
②老艺人们口述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们带着油罐子、水壶,为谋生走街赶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吊着马灯,为歌颂新生活创作奔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们挂着汽灯,冲破阻碍苦守祖业;七八十年代他们借着白炽灯,为锤炼艺术不舍昼夜;九十年代他们换上现代灯,为传承大业风雨兼程。
③在皮影艺术馆里,皮影制作艺人张老先生的红布桌上铺满了零碎的皮影雏形和大小不一的刻刀。老先生平时很沉默,谈到皮影却滔滔不绝:“泰山皮影和别的皮影不一样,别的皮影用牛皮、羊皮,我们用上好的驴皮。制作的时候刀工一绝。咱们这行有个口诀: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刻刀虽多,但各有分工,可一点儿也马虎不得。”
④泰山皮影制作最妙、也最难的就是骨缝和骨眼,一套皮影形似还是神似,关键在刀刻、缝线、上色、连接等方寸之间的“细功夫”上,为了做好一个传神的皮影,艺术家们戴起眼镜,一坐就是大半天。年逾古稀的老艺人们一丝不苟地持着刻刀,一笔一画地去勾勒手中的皮影,由易入难地描绘出心中最美的图样。几缕阳光从窗棂透了进来,照在青黄透亮的皮影上。
⑤皮影戏后台不像台前看到的那么轻松,皮影艺术家们大多单手操纵三到五根竹竿,或近或远,或高或低,每一个动作都有内行独特的门道。皮影表演者口中唱着曲儿,手里舞着人儿,脚下踩着槌儿,全身都在调动着,表演、操纵、伴奏、演唱、道白均由一人独立完成。两只手,一张嘴,一人便能演出一整场皮影戏。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形容在风雨中仍然不停的赶路,有一种不避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