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上·嘉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 

    子曰:“周监于二代 , 郁郁乎哉!吾从周。”(《八佾》) 

    材料二: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节选自《庖丁解牛》) 

    材料三: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节选自《兼爱》) 

    材料四: 

    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节选自《韩非子·五蠡》) 

    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注释】①梦见周公:周朝初年,因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 被认为周代圣贤之一。②监:同“鉴”,借鉴。③二代:指夏代和商代。④郁郁乎:文采丰富的样子。⑤文:完美。⑥文王:指周文王,周朝奠基者。⑦偃王:指徐偃王,西周时期徐国第 32 代国君。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 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两处不给分。

      夫善 A 赏罚者 B 百官不敢 C 侵职 D 群臣不敢 E 失礼。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归,“称赞,称许”之意,与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的“归”词义不相同。 B . 以为,“把……作为”之意,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以为”词义相同。 C . “而下无奸诈心”中的“之”可译为助词“的”,与“故大夫相乱家”中“之”用法不相同。 D . “偃王行仁义丧其国”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与“恶得不禁恶劝爱”中“而”用法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颜渊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他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附于先王之礼,就是“仁”, 并从“视”“听”“言”“动”四个方面给出具体践行的细则。 B .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肆意妄为去做就会坏事,过分抓住权柄不放手最后还是会失去,所以执 政者应该避免任何人为干涉,任由社会自己向前发展。 C . 墨子认为当时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彼此不相爱,所以他认为人们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去爱护 别人,这样纷争就会停止,天下就会恢复安定。 D . 韩非子提出了“赏罚”这一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他认为应该充分利用人们“贪利”“畏惧” 的本性,施行奖赏要丰厚且能兑现,进行刑罚要严厉且肯定。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②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5. (5) 材料一中的儒家观点和材料四中的法家观点,两者存在哪些差异?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