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兴义月考)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元庆宜伏辜。又按《礼》经,父雠不同天,亦国家劝人之教也,元庆不宜诛。然臣闻在古,刑之所生,本以遏乱。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仁而无利,与乱同诛,是曰能刑,未可以训。元庆之可宥,显于此矣。然而邪由正生,理心乱作。昔礼防至密,其弊不胜;先王所以明刑,本实由此。今倘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故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义,其政不行。”且夫以私义而害公法,仁者不为;以公法而徇私节,王道不设。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 , 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谨议。

    (陈子昂《复仇议状》,有删改)

    材料二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然自克 , 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典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柳宗元《驳〈复仇议〉》,有删改)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调人掌司A万人B之仇C凡杀人D而义者E令F勿仇G仇之H则死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县尉,唐代县级政府机构中的重要官员,负责一县的军事、治安等工作,为县令的属官。 B . 原始,推求事情的开始,原,与《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本”,用法相同。 C . 介然,指心有所不安,耿耿于怀的样子;自克,与“克终者盖寡”的“克”,意思不一样。 D . 谢,文中的意思是“认错、道歉”,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子昂认为诛杀徐元庆也是为了成全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高尚节操,诛而后旌是有效之法。 B . 陈子昂认为徐元庆为父报仇体现了孝道与大义,但若赦免他,众人都可能学样去刺杀朝廷命官。 C . 柳宗元认为旌与诛不应该同时施加到一个人身上,陈子昂的提议更不可以成为国家法典。 D . 柳宗元引用《周礼》和《公羊传》中关于违法受诛不可复仇的规定,进一步说明礼与法的统一。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

      ②请下臣议,附于典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

    5. (5) 请简要归纳柳宗元不同意陈子昂对徐元庆杀人处理方式所提建议的主要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