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 , 得乎?”

    赵简子曰:“吾愿得范、中行之良臣。”史黡曰:“安用之?”简子曰:“良臣,人之所愿也,又何问焉?”曰:“君以无为良臣故也。夫事君者,谏过荐可,章善而替否,献能而进贤,朝夕诵善败而纳之。听则进,否则退。今范、中行氏之良臣也,不能匡相其君,使至于难,出在于外,又不能入,亡而弃之,何良之为?若不弃,君安得之?夫良,将营其君,使复其位,死而后止,何日以来?若示能,乃非良也。”简子曰:“善。”

    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递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晋荆战于邲晋师败绩荀林父将归请死景公将许之。士贞伯曰:“不可,城濮之役,晋胜于荆,文公犹有忧色,曰:‘子玉犹存,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及荆杀子玉,乃喜曰;‘莫予毒也!’今天或者大警晋也。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今杀之,是重荆胜也。”景公曰:“善!”乃使复将。

    (节选自《说苑·卷八·尊贤》)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晋荆战A于邲B晋师败C绩D荀林父E将归F请死G景公H将许之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行氏虽欲无亡”与“故不孝不慈亡”(《墨子·兼爱》)两句中的“亡”意思相同。 B . 而,表示并列的连词,与“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中“而”的用法不同。 C . 匡相,匡正辅助的意思,其中的“匡”与成语“一匡天下”中的“匡”意思相同。 D . 南面,古代南面为尊位,君主临朝时坐北朝南,因此把登上帝位称为“南面为王”。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唐太宗的责问,封德彝认为自己已经尽心寻找贤人,没有找到贤人是由于当今天下没有杰出的人才。 B . 子路与孔子的对话侧重于探讨如何治理国家,而赵简子与史雁的对话则侧重于探讨什么是真正的良臣。 C . 齐桓公对待管仲的态度与范、中行氏对待贤才的态度不同,君王不同的态度造成了不同的后果,或称霸,或灭亡。 D . 士贞伯讲述晋文公胜仗后仍面露忧色,待楚国杀死子玉后才大喜的故事,意在告诫晋景公要心怀忧患意识。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②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

    5. (5) 根据材料内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唐太宗、齐桓公和范、中行氏用人理念的不同之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